前 言“中国新农历”也称“华元太阳历”,是旧农历(太阴历)的改进版本。旧农历有其明显的不足,年轻人更是不屑一顾,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国人只有在春节才开始关注农历,平时农村集市开市严格按照农历运行。其实,农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旧农历的不足是繁琐不规则现象: 1、闰月不固定。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2、大小月份天数不固定。旧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显得十分复杂。3、二十四节气无固定日。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横扫四旧”,认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因传统历法在农村使用较普遍,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1968年元旦,全国报纸报头一夜间将“夏历”名称改成了“农历”。所谓“农历”,是指它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事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事的是“二十四节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4、月朔日期的“天干地支”匹配无规律。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5、平年354、355天,闰年383、384天.差距之悬殊可见一斑。正是针对这些不利方面的大胆改进,新农历诞生了。通过改革,新农历具有:简便化、定律化、传统化、特色化的特点。1、废除闰月。2、十二个月规律化,设恒定的六个小月(阴月)、恒定的五个大月(阳月)、固定九月为润平月(遇闰则大、遇平则小);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恒定。3、二十四节气恒定为新农历初七日、二十二日。4、月朔日期的“天干地支”匹配规律化。5、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新农历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法的新纪元,重新确定了中国农历的始源。新农历诞生后,编者成功绘制了简便好用的 “新农历表盘”,一盘在手,弃万卷旧历。新农历在农业生产、医疗、气象、地震预测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利用的数据和成果,这些数据编者已经备案。新农历的诞生,使人人易学易记,有规可循,不再望历兴叹。新农历用于易经更方便准确。我们知道,全国易经学会理事张志春,出版了著作《神奇之门》。这本书中他首创“时家奇门”,成为划时代的易经大师。就是因为他废除置闰,使得推算简便易学易懂。谨此一举轰动易学领域,其门庭若市,前来学习者络绎不绝。看来“易学易懂、便于普及”是应用学科的生存之本,有利于流传深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新建 acdsee bmp 图像.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