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历论坛知识讨论区历法知识 → [分享]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


  共有3705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分享]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分享]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2 10:08:00

张培瑜先生的《中国先秦史历表》已经由本人扫描完成,并压缩处理成200DPI中品质的JPEG图片。

后经许剑伟先生转换成PDF文档,且挂放在许先生提供的服务器上。

有需要的朋友请下载试用。

 

(地址隐去,如有需要请与我本人联系。)

 

本人在网上搜查了一下,张先生的原装书在二手书市上,标价很高。如有商业用途,请购买原版书。

本人扫描的电子文档,仅作研究测试之用。请您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本人及本论坛与服务器不负责因为资源、版权而产生的纠纷。

 

*******************************

张培瑜先生在《中国先秦史历表》中的前言,就是关于古历的论述。

本人觉得很有参考价值,因为使用OCR软件将之转换为字符文档,以供大家参考。

 

转换后的文字经本人校对,应当与原文一致。个别数字带分数的,我无法打出来,就用“127/19”表示。

 

书中有几个古字,现代可能不常用,我查金山词霸得:


fěi
〈动〉
新月初现 [peep of the crescent moon]
朏魄示冲。——谢庄《月赋》
又如:朏魄(新月的月光);朏然(微明)。泛指星月出现或升起
临星朏兮树暗,看月烁兮霞浅。——南朝 梁·江淹《爱远山》

 


fěi
〈名〉
旧历每月初三日的月相名,因用以纪日,为初三日的代称 [first phase of the moon]。如:朏朏(农历月初时的月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15 15:33:47编辑过]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2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前言第一页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2 10:26:00

 

前言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先秦历法、历史的工具书,年代下可与陈垣《二十史朔闰表》衔接。内容分为两部分:一、冬至合朔时日表;二、朔闰表。

中国历法有悠久的历史,单从出土文物中就可知至迟在殷商时期已有一定水平的历法。西汉中叶施行太初历以后,我国史书上,历法开始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述。在这以前的历法只有一些零碎的材料,内容已不易详考。

现在已知,殷商西周时期,历法已采用以太阳纪年、以月亮盈亏变化来纪月的阴阳合历。每年有十二或十三个月。西周文献、金文、周原甲骨都有朏、生霸、死霸(魄)等月相记载,其时一个月中的日序是由月相来确定的。说明中国早期历法是根据实际观测天象(太阳、月亮)决定的,并不是事先推算得出的。

本书冬至合朔时日表给出公元前1500年至前105年这一时期的真实的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由此可以得知当时任何时刻实际的月相情况。对于殷商、西周时期,事实上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历日表。

西周中后期,历法进入推步阶段,这个表可供分析当时历法的合天情况及研究文献上记载的史日和天象、月相。

本书还根据史料复原及古历推步方法给出春秋、战国及秦到汉初时期的朔闰表。本书可供研究殷周历史、年代,西周铜器断代以及先秦历法、史日记载的学者和文史工作者检索使用。

 

冬至合朔时日表是根据现代天文方法计算编制而成的。具体作法是:用现在天文年历所使用的太阳、月亮平均轨道根数和历书时计算出平朔时刻,再根据S. Newcomb 化平朔为实朔的公式(奥泊尔子《 月亮朔望表》 公式主要项与此相同)计算得出实际合朔的历书时,再用天文年历中给出的方法化历书时为世界时,然后换算成中国的纪日干支、日期和标准地方时。

太阳视运动真黄经与平黄经之差的最主要部分是由地球椭圆运动引起的中心差。它的数值与地球轨道的偏心率e 有关。e 的数值很小,且随时间而有一定变化。所以中心差主要由e 的一次、二次项决定(准确到秒)。表中的冬至干支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得出的实际合朔时刻,我们与P . Ahnert 的《 日月行星的天文年代表》作了比对,前1000 年以后每个世纪选取起始的十年与H . H . Goldstine 的《 前1001 年至后1651 年新月满月表》也作了比对,所得结果是相当一致的,平均相差仅只几分钟。可以认为本表给出的合朔时刻是足够准确和可靠的,讨论殷周年代、月相、历法可以放心地使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2 12:14:21编辑过]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xjw01
  3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蝙蝠侠 帖子:866 积分:3804 威望:3 精华:20 注册:2008/3/20 22:1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2 10:29:00

原来的jpg文件名的命名按数字排序,pdf制作时,按字串顺序排序,造成2比11大,页顺序错乱

jpg命时,2最好命名为002.jpg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4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前言第二页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2 10:45:00

 

本表给出每个月的真实合朔的时刻和干支,由此可得出每个月新月初现和朔前残月消失的时日和干支。一般说来,在合朔前或后各24 小时以内月相小于0.01 , 是不能看到的。在合朔前后各24 36 小时之间月相约为0.02 ,也不易见到。超过36 小时,月相大于0.03 就明显可见了。因此,表中合朔时刻在凌晨、上午者,一般次日(初二)傍晚在西方天空可见新月,其前晦日不见残月;合朔在下午、晚间者,初三可见新月,其前晦日晨在东方天空可能见到残月。为节省篇幅及考虑到使用范围,本表没有列出每月实望干支和时刻。朔至望、望至朔之间平均约长14.7653 天。但实朔、实望间一般变化于13.9 15.6天之间。因此,一般在朔后十四、十五天(月之十五、十六日)呈现满月。与合朔相似,对于凌晨、上午合朔的月份在月之十四,下午、夜晚合朔的月份在月之十七日,月相有时也会大于0.98 , 近于满月。在西周文献和金文中,这时也有可能称作望月或既望。


至今国内外已出版的类似工具书(中国先秦时期),作者所见有下列几种:


1 .吴世昌《 金文历朔疏证》 ,依三统历推算,1936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汪曰祯《 长术辑要》 ,清光绪四年(1878 年)出版;黄伯禄《中西年月通考》 ,1920 年出版。后两书都从前841 年开始,按周历推算,朔闰与吴表基本相同。


2 .新城新藏《 西周月朔表》 ,1933 年,中华学艺社,中译本。


3 .董作宾《 中国年历总谱》 ,1960 年,香港大学出版社。


4Th.V.Oppolzer 《日月食典》 ,1887 ,维也那(奥)。


5 . H.H.Goldstine 《新月满月表》 , 1973 ,费城(美)。


这些表有的误差很大,已不宜使用,如吴表,新城表。吴表差误更大。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殷周史日、年代的学者有的仍在采用,致使所得结果不能令人信服,失去或减少了价值,是十分可惜的。董作宾的《总谱》 仅给出平朔干支,未列时刻。平朔和实朔不同,因此有很多朔日就相差一个干支,对于讨论殷周史日、月相、铜器断代就很不够了。《 日月食典》 只给出日食时的合朔时刻,每年只有二、三个朔日的数据,其余朔日不能直接推算出来,每月加29 30 日是不准确的。给出的这二、三个朔日只有日期无干支,需换算成中国干支和时刻。故不宜用作中国史日朔闰表使用。美国七十年代出版的《新月满月表》 是一本有用的书,但也仅给出每月巴格达地方的合朔时刻,也仅有日期无干支,需换算,不便使用,且年代只从前1001 年开始,在国内又不易找到。国外的几种表,需经换算不能直接查出,换算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也不方便。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本书冬至合朔时日表与目前国内外已出版的几种历表相比较,是有一定特点的。我们希望它的出版,能对研究者有些用处。


 


朔月是看不到的,朔日只能根据推算得出。在中国历代可靠的文献中,“朔”字(作朔日解)最早的记载可能就是《 诗· 小雅· 十月之交》 了。这里记的是公元前八世纪的一次日食,发生在当时历法的朔日。继后春秋时代,历法肯定是以朔日为月首了。中国历法是在西周后期废朏用朔的。废朏用朔作月首,这是历法上的一个进步。历法从此进入了推步制历的时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2 12:14:53编辑过]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5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2 10:48:00

以下是引用xjw01在2009-7-12 10:29:00的发言:

原来的jpg文件名的命名按数字排序,pdf制作时,按字串顺序排序,造成2比11大,页顺序错乱

jpg命时,2最好命名为002.jpg

可能是软件的原因。

WINDOWS在98版,是按1,1X,1XX排序。

WINDOWSXP版,是按1,2,。。。,9,10,11这样排序的。

 

有些软件可能还处于WIN98的水平。

下次命名时,我进行更改。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6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前言第三页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2 11:08:00

 

中国早期的推步历法是个什么样子,已很难确知了。现在只能根据文献中的零星材料作些分析和考查。

《春秋》 经文记下了三十七次日食,其中三次无干支,年月朔日干支齐全者有二十七次。经研究,这三十七次记录中三十一次与天象相符,确系当时实记。此外记下了七百多个月名,三百余条历日干支,数十条(包括朔日日食)朔晦闰资料。这是先秦经籍中保存下来的最丰富的天文历法史料。我们根据这些资料对春秋鲁国的实际行用的历法进行了复原,编制了本书春秋时期鲁国的朔闰表。

纬书《春秋命历序》 以为“孔子修春秋用殷历,使其数可传于后”(《大衍历中气议》)。但《左传》 所特有的朔晦记录有些却与周历相合。所以一行认为“传所据者周历也,纬所据者殷历也。气合于传,朔合于纬,斯得之失”。后秦姜岌上三纪甲子元历说:“春秋著日食之变,自隐公迄于哀公,凡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蚀三十有六,考其晦朔,不知用何历也。班固以为春秋因鲁历,鲁历不正,故置闰失其序。鲁以闰余一之岁为蔀首,检春秋置闰不与此蔀相符也。命历序日:孔子为治春秋之故,退修殷之故历,使其数可传于后。如是,春秋宜用殷历正之。今考其交会,不与殷历相应,以殷历考春秋,月朔多不及其日,又以检经,率多一日,传率少一日。”可见春秋历法,汉唐学者已有鲁历、殷历不同说法。研究春秋历史,离不开《左传》、《国语》,所以也应该知道一点周历。

近代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行用不同的历法。《左传》早期作者杂采各国史策,因而历日杂用三正。例如,一般认为当时晋国很可能行用夏历。

因此,本书春秋史日朔闰表同时列出根据周历、殷历、鲁历、夏历推步所得之结果,以便于学者比对、研究。

黄帝历、颛顼历、夏、殷、周、鲁历,这六种历法,又称古六历。六历之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及《律历志》。《续汉书·律历志》 始给出六历上元甲子。直到《大唐开元占经》才记载上元积年,今知除鲁历记述稍有差误外,其余都是有根据的,可为信史。

但自晋杜预起,已怀疑古六历非时王之术。接下来,《宋书·律历志》云:“考其远近,率皆六国及秦时人所造。”祖冲之说:“六历舛杂,杜预疑其非直。按五纪论黄帝历有四法,颛顼、夏、周并有二术。夏历七曜西行,特违众法。刘向以为后人所造。古之六术并同四分。四分之法久则后天,以此推之,古术之作皆在汉初周末,理不得远。且却校春秋,朔并先天,此则非三代以前之明征矣。”

所谓黄帝历、颛顼历等等古六历,因与天不合,非时王之术是可以肯定的。但先秦时期确实存在古四分法也是不容怀疑的。文献上“如左传、周髀、吕览、淮南皆有蛛丝马迹存焉”(高平子《四分历统谱》)。新出土的战国简牍更加证明了这一点。现在知道,《左传》上特有的历法材料全合四分法,且约有三分之二合周历。《淮南子》及新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星占》记载有四分术及甲寅元的内容。《吕览》上记的“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合颛顼历。新出土的云梦秦简大量历日记载合颛顼历。例如,《南郡守腾文书》记的“(秦王政)廿年四月丙戌朔”, 《大事记》记的“今(秦始皇帝)七年正月甲寅,十二年四月癸丑,十六年七月丁巳公终,廿年七月甲寅,廿七年八月己亥囗食时”以及秦昭王时的几个历日干支、后九月等等。可知秦昭王时已用颛顼历。云梦秦简《为吏之道》引《魏户律》 记有“廿五年闰再十二月丙午朔”合夏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2 12:15:29编辑过]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7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前言第四页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2 11:29:00

 

 


    不仅如此,由古六历合天时期分析,也可知古六历战国时期比较合天。例如:颛顼历约当前350 年前后合天,殷历、鲁历、夏历(历元人正合朔雨水齐同)约前五世纪,周历、黄帝历约前三世纪合天。看来,四分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创制并施行的。本书战国时期朔闰表就是根据古六历推步得出的。近年来,战国墓葬时有纪年材料出土,这个表可能会对年代的确定有点帮助。


秦汉初历法过去有殷术、颛顼术两种说法,“以史文考之似殷术较合”(汪曰桢《长术辑要》)。有的历表从《通鉴目录》两存之,有的作者依据汉初史日多与殷历相合,故从殷历。由于近年来纪日秦汉简牍接连出土,这个问题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我们根据新出秦汉历日材料复原了汉初历法。现在知道,汉初所用历法虽也是四分法,但与颛顼历、殷历上元及气朔不同。它既不是殷历,也不是颛顼历,而是一种新的历法。本书根据“汉初历法”的法数推出了秦汉初时期朔闰表。同时列出用殷历、颛顼历方法计算所得的结果,以资比对。


 


汉传的古六历,都是四分法,所差者仅在于上元及历元气朔不同而已。四分术法数如下:


章岁19 ,章闰7 ,章月235 ;
蔀岁76 ,蔀月940 ,蔀日
27759 ;
元法4560 ,纪法
1520 ;
一岁3651/4日,岁的余分四年一复,故称四分;

一岁,127/19月,一月29  499/940日;
一蔀76 年,76 年后至朔同日并起于日首;
一纪1520 年,日名20 1520 年方可复原;
一元4560 年,年名、日名4560 年后才又回复。
从元首的年名、日名可依次列出四分历各蔀首日名及年名。


六历中,黄帝、颛顼、殷、周四历史志材料较多,用《开元占经》 给出的上元积年推算,结果大多相符。汉魏时期所传夏历已有以人正甲子朔旦雨水或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为历元两种推算方法(上元甲子应为乙丑,《开元占经》给出的干支符合)。史志所记,鲁历材料较少,而且还有一些矛盾。


《汉书·律历志上》说:“周道既衰,幽王既丧,天子不能班朔。鲁历不正,以闰余一之岁为蔀首。”古四分法十九年有七个闰月,平均每年有闰月7/19 个,称作闰余7 。倘闰余达19 ,即得19/19 = 1 ,则该年设一闰月。闰余是历法推算中安排闰月的一种参数,表示正月合朔与岁首节气(冬至或立春、雨水)之间的距离,以1/19月为单位。“闰余无”表示正月合朔与岁首节气同日同时,又称“气朔相齐”; “闰余一”是月朔在岁首节气前1/19月。鲁历以“闰余一”之岁为蔀首,意思就是鲁历蔀首之岁正月朔日在冬至之前1/19 个月,即1521/940日。


《续汉志》 说鲁历上元干支是庚子,《开元占经》 给出鲁历上元庚子年至开元二年甲寅(714)岁积2761334 年。鲁历第606元天纪甲子蔀首离开元二年为2534年,即前1821 年,庚子年。知《 开元占经》 给出的鲁历上元甲子与积年是相符的。前301 年为地纪甲子蔀首。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8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前言第五页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2 11:48:00

 

 


根据《开元占经》 给出的鲁历上元积年及“以闰余一之岁为蔀首”的条件计算得出:鲁僖公五年入己酉蔀27 年,天正丙午朔,小余798 ;日南至乙丑,小余16(以32 为分母)。但《大衍历议》 说:鲁历僖公五年辛亥为十二月晦,壬子为正月朔;南至先周历3/4日,朔后51/940 日。两者显然不符。用《开元占经》鲁历上元积年数据,采用以“闰余无”之岁为蔀首(气朔相齐)计算:鲁禧公五年入己酉蔀27 年,天正戊申朔,小余379 ;日南至乙丑,小余16 。也与《大衍历议》 说法不合。显然《 开元占经》 所列鲁历上元积年有误。


清代学者李锐、汪曰祯、顾观光,近人朱文鑫、高平子对古六历都有深入研究。顾观光用演纪术推得鲁历上元至开元二年为2764394 年,比《开元占经》增加3060 年。其607元天纪甲子蔀首为公元前321年庚子。我们依据《汉志》、《大衍历议》 推得鲁历上元庚子年为前2760801年,距开元二年2761514 年,比《 开元占经》 积年多180 年。鲁历第606元天纪甲子蔀首为前2001年庚子,前481年庚申为地纪甲子蔀首。这两种方法都以庚子为上元,推算的朔闰完全一致。但前者以“闰余零”之岁作为蔀首,与《汉志》、《新唐志》记述不符。后者以“闰余一”之岁为蔀首,与汉传鲁历相合。


《大唐开元占经》 所传古六历上元甲子及积年,数据如下:
黄帝历上元辛卯至今(开元二年甲寅)2760863 年;
颛顼历上元乙卯至今2761019 年;
  历上元乙丑至今2760589 年;
  历上元甲寅至今2761080 年;
  历上元丁巳至今2761137 年;
  历上元庚子至今2761334 年。


如上所述,本书鲁历采用上元庚子,至开元二年积年为2761514 年布算,其余五历(黄帝、颛顼、夏、殷、周历)本书朔闰表是完全依据《开元占经》所传上元甲子、积年推步得出的。历元气朔:黄帝、殷、周历皆起天正甲子朔旦冬至;颛顼历起人正己巳朔旦立春;夏历两种,其一采用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另一起人正甲子朔旦雨水。以上五历,皆以“闰余无”之岁为蔀首(历元气朔相齐)。鲁历历元起天正朔甲子冬至,以“闰余一”之岁为蔀首。


杜预、祖冲之都依据古六历是采用无中置闰的方法来研究春秋日食合历情况的。先秦历法是否使用这种闰法,目前尚无可靠的材料依据来作出结论。根据分析汉初历法得出,汉初是实行以冬至在十一月为标准的置闰方法。这种闰法一般闰月都是置于年终或某个固定的月份。云梦秦简出土的《为吏之道· 魏户律》 所记“廿五年闰再十二月丙午朔”,朔闰俱合夏历,但夏历此年无中之月适在年终,无法判断是时确切的闰法。《左传》 有一些特有的朔晦闰月记载。其中有年中闰月,如文公三年闰三月,《史记》引之,知《左传》所记确系先秦旧文,但不足以证明春秋时期确已行用“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的闰法。根据对《春秋》记载分析,鲁国历法很可能仍采用年终置闰的方法。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xjw01
  9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蝙蝠侠 帖子:866 积分:3804 威望:3 精华:20 注册:2008/3/20 22:1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2 11:53:00

已重新制作标签上传,把页顺序改回来了。

 

制作工具:Adobe Acrobat 8 ProfessionalAcrobat_Pro_8.1.2.zip),网络上有,当然,还需注册机,注册机在讯雷网站中可以搜索到,关键词“adobe acrobat 8 注册机”,第一条结果可下载。注册机会被杀毒软件识别为病毒,所以注册时应关杀软件。

 

我用精简版制作,软件还是有点大,共133兆。还挺好用的。

 

 注册(激活)方法:

软件打开后,有个激活对框,选更改一下序列号,序列号来自于注册机。选择电话激活,再输入一串号码,号码来自注册机下方的文本框。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10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前言第六页(共六页)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7/12 11:59:00

 

本书春秋、战国朔闰表采用“以冬至在正月(或十一月)为置闰标准”的方法设置年终闰月。同时,为了便于学者分析研究,表中列出按古六历方法推步,无中气之月的位置(在朔日干支前注以“ °”号)。采用“无中置闰法”,该月即为闰月,月名重上月之名(闰×月、再×月、又×月等等)。


“无中置闰法”与“固定冬至月闰法”(以冬至总在某一固定的月份为标准的闰法,如建子历法的正月,建寅历法的十一月等)是有差异的。对于设置闰月的年份而言,采用周正(建子、子正)的历法,例如,黄帝、殷、周、鲁历,这两种置闰方法是一致的。采用夏正(建寅、寅正)的历法,如撷项历、夏历,就有一些差异(见附表)。


三世纪杜预根据汉末宋仲子所集七历以考春秋,在《春秋长历》中给出所考春秋日食合历情况。我们依据上述复原的鲁历及《开元占经》给出的五历上元、积年推步,月名和朔日干支完全符合《春秋》记录者:周历得1 蚀,黄帝历得l 蚀,颛顼历得8 蚀,夏历得14 蚀,真夏历得l 蚀,殷历得13 蚀,鲁历得13 蚀与杜预所考完全一致(见附表)。夏历两术,上元相同,差别仅在采用不同的历元气朔。六历置闰全部采用“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的方法。这个结果也和姜岌、祖冲之所说的相符。


此外,僧一行在《大衍历议》中列出了一些周历、殷历、颛顼历的蔀章首年名、日名(《日度议》)。经比对,也全都与《开元占经》上元积年相合。因此可知,《开元占经》给出的五历上元甲子和积年都是可信的,根据《汉志》、《大衍历议》复原的鲁历,也是可靠的,确系汉传的鲁历。


   

                                             一九八五年五月一日

支持(1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总数 11 1 2 下一页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分享]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