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历论坛知识讨论区历法知识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之辩


  共有1881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之辩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周书先zh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贵宾 帖子:161 积分:249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3/19 18:5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之辩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7/9 21:36:00

(全文转自《中国文化报》2005-07-07社会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之辩
作者:张晓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主要包括语言类口头遗产、民间艺术、工艺技艺和风俗习惯。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研究缘于国家正在实施的“保护工程”的大背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失或正面临濒危状态。对此,国家委托文化部牵头组织实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然而,从当前实施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家、省市出台的文件,还是专家、学者的讲座,普遍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应该说,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一种缺失。
    利用的必要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断开发利用的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初的歌声也许只是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杭育”之声,美术也许只是某些备忘的标识,但正是这种既简单又原始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不断利用,逐步形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体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不断开发利用,才能保持其久盛不衰的活力。
    其次,利用能够促进保护。保护不是单纯的怀旧复古、封存不动,任何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和刚刚产生时的一模一样,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生活进程相协调一致才是有意义的,所以保护决不杜绝利用,相反利用可以促进保护,苏州刺绣正是根据时代要求,积极开发利用适销对路的产品,才使人才、精品迭出,苏绣这一传统工艺也在更广阔范围内得到传承与保护,相反苏州另一传统项目——桃花坞木版年画虽然当初作为商品问世,但后来没有推陈出新、积极利用,从而陷入严重困境。
    第三,利用可以提升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不是一成不变的“拿来主义”,而是不断赋予时代新意,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行为。因此,利用的过程,就是不断拓展其内涵和外延的过程,是不断提升价值的过程。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利用传统的民间编织工艺制作国内外广受欢迎的中国结,既提升了编织工艺的技术含量,也提升了编织工艺的情感价值、审美价值。
    最后,利用还能够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掠夺和浪费,固然不能可持续发展。相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有效传承和利用,造成这些活态文化的濒危和消失,同样也不是可持续发展,因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它的消失是永远的,不可再生的。积极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领域,就能让更多的文化遗产永留后世、大放异彩。
    利用面临困难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各地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成绩和经验,也有令人忧心的问题和不足,当前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意识淡薄,从认识层面看,过多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和产业属性;从实践层面看,我们更缺乏一个系统的、完善的面向市场的利用发展机制和实施措施,目前还基本停留在普查、采录、复原等纯保护性的工作机制上,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我国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基本上沿袭计划经济的框架,分工过细、职责交叉、多头管理、分块分割,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带来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两个方面:大文化管理体制尚未建立,部门之间不够协调,政策显得零乱,缺乏有机的统一;文化资源的隶属结构关系分散,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实现优化组合。
    三是投资渠道不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发展和其他行业相比,需要更多的资金作后盾,政府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不足,在建立多元文化投资机制方面做的也不够,导致社会资本投入的热情不高,未能较好地激发社会的投资积极性。
    加强利用的几点建议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体系和投融资机制,同时要呼唤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的自觉。要提高思想认识,要整合文化资源,要培育市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企业共同开发利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继承与创新并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葆青春的根本措施,也是合理利用的生命力所在,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与时俱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要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分,从现代精神中激活情感,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让传统的文化资源变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
    拓展利用空间与实施人才战略并重。要全方位、立体式地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空间,尤其要抓好节庆活动、旅游业、对外文化交流这些需求两旺的热门空间。同时积极实施长远发展的人才战略,落实人才激励措施,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步伐,加快推进中华文化在全球竞争中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馆馆长)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之辩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