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历论坛知识讨论区历法知识 → 回"萧铁"兄,关于古代干支纪日纪时的摘引


  共有2454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回"萧铁"兄,关于古代干支纪日纪时的摘引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回"萧铁"兄,关于古代干支纪日纪时的摘引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3 15:08:00

回"萧铁"兄,

干支纪年与纪时,如果想要把它们搞清楚,还真的是一门大学问.我也只是一知半解而已.我也无法用简单的几句话把古代的纪时问题解释清楚.毕竟从有干支纪年纪时开始至今已经有二三千年(或许有四五千年吧)历史.这期间变化太多,没有一个统一的纪时标准的.

我从网上找了二本书,如果有兴趣我转发给你.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丁緜孙----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陈久金----商务印书馆

你可以到“同好”天文论坛去下载。也可以到其它网站上找找。如果下载不方便,我发EMAIL给你。

摘引其中几段,(扫描版的,无法以字符方式转发。)(我只好手工输入了,打字速度不快,所以不大可能摘引太多。)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P.316:我国干支纪日,从现存资料初步考证,至迟从春秋时代的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起,已连续以干支纪日,一直到清代的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这是迄今所知道的世界上历时最长的纪日资料。

P.320:关于一日划为若干时段,古代曾经有分十时,十五时,十二时等的过程。由于历法的日益精确,可能先有过十时的分法,之后有十五时的分法,而后才将一日分为十二时......

据《淮南子.天文训》载:“古分一日夜为十五时,即晨明、朏明、旦明,蚤食、晏食,隅中,正中,小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车、黄昏、定昏也”。.....

至汉初改历,定一日为十二时,即为:一、夜半,二、鸡鸣,三、平旦,四、日出,五、食时,六、隅中,七、日中,八、日昳,九、晡时,十、日入,十一、黄昏,十二、人定。.......

定一日为以上所述的十二时后,又曾以干支纪日代用于纪时。上述十二时名称所含内容大多与十五时名称的内容相似,大致是在十五时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十二时。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2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3 15:09:00

以下为摘引几段《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所述略有不同。

P.116:

1  西汉以前的十六时制

前人早就注意到,在西汉以前的古籍中,记时方法与后世几乎完全不同,不是用子时,丑时等的记法,而是用食时,餔时,人定等陌生的时称。这类对时间的称法,在《史记》、《汉书》、《黄帝内经》等书中到处可见,近年出土的西汉以前的有文字记载的简牍等实物,也都证实了当时实用的就是这套纪时制度。......十六时制:夜半(0)、鸡鸣(1:30)、晨时(3:00)、平旦(4:30)、日出(6:00)、蚤食(7:30)、食时(9:00)、东中(10:30)、日中(12:00)、西中(13:30)、餔时(15:00)、下餔(16:30)、日入(18:00)、黄昏(19:30)、夜食(21:00)、人定(22:30)。

2   十二时辰纪时法

......地球的周日旋转引起太阳沿赤道自东向西的昼夜运转。人们便设想把天赤道所处的方位划分为12个天区,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则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这个纪时方法大约产生于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后,是由当时参加改历的天文学家首先提出的。这个方法比较科学简明,于是便很快地为人们所接受,老的纪时法也就逐渐被废止。

.......

十二时辰作为一个独立的纪时制度,其间隔也太大了一些,故人们开始想出一些改进的办法,将其分得更细一些。

......

唐代的天文学家将十二时辰分为初正二个部分,例如子初开始于23点,子正开始于0点,午初开始于11点,午正开始于12点。这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时制,一直沿用到清代。

3    漏刻纪时法

漏刻纪时在先秦时已经开始,到西汉太初以后,已经用于连续的测时、报时系统。

开始时,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夏至白天60刻,夜晚40刻;冬至白天40刻,夜晚60刻;春分、秋分昼夜平分。但天文学家把太阳出入前后二刻半的晨昏朦影时间也算在白天,这样,夏至白天65刻,夜间35刻;冬至白天45刻,夜晚55刻;春秋分白天55刻,夜晚45刻。

将白天和黑夜分开使用,当白天开始时,漏壶装满了水,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根带有刻度的箭。随着壶水的下漏,浮箭便逐渐下沉,从壶口读出各个时刻箭上的刻数以报时。通常将一根箭的刻数,在中间作出标记,将上下一分这二,故报时时,称昼漏上水X刻,或昼漏下水X刻;夜漏上水X刻,夜漏未尽X刻。

当昼夜交替时,不管壶水是否漏尽,就该重新加满水,重新起漏。

由于不同季节白昼或黑夜的刻数不等,使用同一个刻度的箭就会不方便,也不准确。所以古人发明了在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箭的方法。

西汉时一年使用40根箭,每九天换一根箭。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按天数换箭的方法并不科学,因为冬至、夏至附近昼夜变化不显著,而春分、秋分附近变化很显著,所以在东汉初年时,就改用太阳南北方向每移动二度四分更换一箭,仍使用40根箭。东汉和帝时又作出小的改进,规定太阳每南北移动二度更换一箭,全年使用48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4 0:10:15编辑过]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3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3 15:32:00

P.122:

4  十二时制与漏刻制的配合

漏刻单独纪时曾经使用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种办法在整个南北朝时都一直在使用。但是,将一昼夜分为12时较粗,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又过短了一些。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组成 一个系统,那就很合适了。古人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为了使二者能简明地配合起来,西汉哀帝时夏贺良就曾建议废除百刻制,改用120刻制。王莽称帝时也曾有人建议改用120刻制。梁武帝时曾先用96刻制,后又改为108刻制,但终因百刻制使用时间已经很久,积习难改,使二者结合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在使用十二时制与百刻制的配合上,到隋唐时,人们就不再考虑变动百刻制来实现,而承认既成事实,将二者配合起来。开始有人提出子、午、卯、酉各九刻,其余八刻。又有人提出子、午各十刻,其余八刻。但这两种意见改变了十二时辰等分的规定,不能为人们所接受。最终仍只能采用等分的办法。

具体的做法是,将百刻分为十二等分,每一个时辰为八大刻加1/6刻,这1/6又称为小刻。古人就是用这种办法使二者统一起来。在将一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之后,人们又将一个小时等分为4又1/6刻,这1/6刻也称为小刻。作出这个规定以后,人们在计算时间时,就统一用某时某刻来表示。在漏箭和浑仪的刻度上,将十二时和百刻配合使用,每个小时的末尾均附有一个小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4 0:13:00编辑过]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4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3 18:34:00

其实,古人用来记时的时间可以说是"真太阳时",要不然就不用隔几天就换"箭"头了.箭上的刻度尽量按一个真太阳日来等分,所以若要精确,最好天天换一个新的箭头.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5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4 22:24:00

摘引一些关于干支纪年的论述,以备自己将来用到时好查考.

《中国历史研究法》----1987年1月赵光贤识于北京师大

中国历史纪年有如下特点:

一,从西周共和元年到汉武帝建元元年之前,一般是以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有年数而无年号,如:周宣王元年、鲁襄公四年之类。一般每一王公即位就改换一次纪元,只有个别中途改元。金文则只有“唯王×祀”或“唯王××年”,并无某王的谥。这样就给古代史的年代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现在人们写年表,用公元相参照,就方便多了。今本《十二诸侯年表》于共和元年上书“庚申”,乃东晋人徐广所增。古人以干支纪日,没有用干支纪年的。干支纪年始于后汉章帝改历时,钱大昕曾论及①,有人说干支纪年始于共和元年庚申,那是大错。

二,古代帝王无年号,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使用年号②,一般每个帝王即位的次年即改用一个新的年号,许多帝王在位时也常常因故改元,改元即改用新年号。如汉武帝刘彻在位45年改了11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5年,用了14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用了17个年号。明清两朝则是一帝一个年号。明太祖朱元璋制,令子孙每个皇帝只能用一个年号。清沿明制,所以明清人们常常用年号来称谓皇帝,如万历、崇祯、乾隆等。实际上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乾隆是清高宗弘历的年号。

...................

年代学上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历法。

相传我国夏、商、周三代,曾用过三种不同的历法:夏代以建寅之月,即今农历的正月为正月,名为夏正;殷代以建丑之月,即今农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名为殷正;周代以建子之月,即今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名为周正。这就是从古相传的“三正”说。对于这个传统的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我们认为“三正”可能不是指三个朝代的历法,而是指三处不同地方的人民使用的历法。秦以后,除秦朝和汉初以建亥之月,即今农历的十月为岁首,王莽以建丑之月为岁首,武则天以建子之月为岁首外,其余朝代均是用夏历(亦即夏正),又名农历。直到今天,民间实际上仍用的夏历,不过改岁首为春节罢了。

....................

与历法相关的问题是干支。干支的发明和运用,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特点。我国古代以干支纪日,但不用以纪年。现在发现的甲骨文、金文和古文献中,都用干支来纪日。办法是以10个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互相配合,以60为一周,周而复始。后汉章帝元和二年改定历法,才开始用干支纪年。目前,确定中国历史上的历法、干支、年号搭配关系的工具书,以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最为适用,为史学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书。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萧铁
  6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41 积分:28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6/8/17 7: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5 9:59:00

关于三正, 上引赵文说"我们认为'三正'可能不是指三个朝代的历法,而是指三处不同地方的人民使用的历法。" 三处不同地方? 夏商周不也是说兴起于不同地方的部族? 赵文这种讲法看上去有点"滑头". 张闻玉的《古代天文历法讲座》里介绍张汝舟的研究认为,
    > 西周是承用殷历建正于丑
    > 尧典、夏小正、月令、诗经《七月》所描述的天象物候都与建正于丑吻合
所谓三正, 很可能是失闰的结果.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萧铁
  7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41 积分:28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6/8/17 7: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5 10:00:00

关于干支纪时的问题, 先感谢浪兄花这些功夫整理出这些材料, 但我想再强调一下, 当时搞天文专业的人, 要计算日月五星"步躔", 自然对时间的精细度会有较高的要求, 但一般人不见得有此需要. 就如现在的电脑动辄几个GHz, 如果按芯片里面开关元件速度要求, 更达到ps(10**-12秒)水平, 但我们一般人的生活, 如最基本的车船飞机班次, 只需达到分钟的准确度, 蓝球赛最后半秒钟可以翻盘, 那已经比较特殊, 所以一个时代技术所能达到的精确度, 与一般人在实际生活中所使用的是有相当差距的. 在干支纪日的时代, 因为以日为单位, 应该分别不大, 但以后就慢慢分家了. 所以, 我看文献或考古出来的许多计时器具(尤其与天文专业相关的), 比较多是从当时的技术所能达到的准确度这一角度去理解, 即如今天的示波器可显示ps的区间, 但一般人平时使用的, 决不会是这个精确度. 所以, 即使是刻漏计, 如果出土自皇家宫殿/墓库, 也许相当于现在芯片公司实验室里的示波器, 不能说明当时的人的时间意识普遍己达到这个精度.

因为天文历算的需要, 时辰最初作为日的"刻度"出现在天文专业者的概念中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至于应该如何分则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摸索, 但从天文学者的圈子中何时扩散到一般人生活中却是个有趣的问题. 我想对古代天文历法有兴趣的人, 大概都会知道一段李淳风与唐太宗关于预测日蚀的故事. 故事说李预测某朔日有日蚀, 且以性命担保. 到那天, 太宗等了[多久? -不知道]一下, 见不到日蚀, 便说李回家与妻儿告别吧. 李说"尚早一刻", 然后在墙上划一线, 说如果太阳照到这线还未有日蚀那我就认了. 后来故事当然是以"如言而蝕,不差毫發"结束. 这故事充分解说了我前面所说天文专业者与一般人(唐太宗与记事者)对时间精度认知的差别. 我想李十分明白与太宗在这点上的差距: 讲了你也不会明, 所以索性不讲, 但以具体形象划线.

所以我认为时辰这概念, 直至唐初时似还未进入一般人的意识中.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8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5 13:07:00

关于干支纪年的起始时间,从现存的史书(当然是古人写的,而非今人编的)看,比较有说服力的是东汉时期.但史书记载的第一个干支纪年章帝元和二年为乙酉年,而非甲子年,所以可以断定真正的干支纪年肯定早于此年.早多少年呢?似乎没有公认的结果.

干支纪日比纪年早得多了.但史书上说的第一个干支纪日也非甲子日,所以真正的开始时间也有待考证.

至于某些人已经研究出来的炎帝,黄帝的出生之年(或者掌权之年)为甲子年,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了.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萧铁
  9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41 积分:28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6/8/17 7: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6 17:03:00

关于干支纪*的起始时间问题, 我想从古人如何对待/应用干支符号这个角度去探讨. 这里有三个关键节点:
  o 甲骨文显示商时干支符号除用于纪日外, 天干也用来命名王[庙]号
    > 那时纪月是用数字, 甲骨上有十三月甚至十四月的记载
  o 战国时开始用岁星纪年, 但只行用了很短一段时间(注意: 观察到岁星行走到那里与以之纪年是两回事)
    > 按张汝舟的观点, 四分历在战国初期创行, 这是历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o 秦汉间的文献如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等, 年和月都各有一套类似干支组合成60周期的特别名称. 这时距离商代/甲骨文年代已超过千年.
上述三点除四分历涉及论证外, 其余都是可证伪的简单事实.

从本质上说, 干支最重要的特质应该是支的12个符号所组成的循环周期, 因为它突破了因十指而来周期为10的天然优势, 而与岁星的周期和一年的月数都很接近(至少比干的为10数为周期接近). 事实上, 岁阳岁阴/月阳月阴那些名称, 我们现在看上去完全是干支的别名. 所以, 干支纪年/月之确实起始时间, 相对来说没有下面这个问题重要: 为什么不用干支而要另创二套符号? 简单的解释是那时的人的抽象思维并没有发展到能把干支完全符号化(因而可以被应用于其他物事)的程度. 但天干同时被用来纪日和王号又说明什么? 己故人类学家张光直根据商代铜器上王号名出现的频率, 曾提出商王号的干名有皇族间姻亲"昭穆制"的痕迹. 也许干名与王号确有某种特殊联系, 因而阻止了当时的人们把干支完全符号化, 直到千年以后, 尤其经过秦始皇焚书, 原来干支符号的特殊性很快被淡忘掉, 干支才顺理成章地也用于纪年和纪月?

再说说干支纪日. 值得注意的是, 连续2600多年从未间断的说法强调的是两点: 一是连续性, 二是有文献确证, 故与确实起始时间基本上是无大关系. 十多万片的甲骨文是无可否认的证据, 说明商那时(距今3200-3500年)已行干支纪日法, 从那时至鲁隐公三年, 现存文献接不上, 不等于实际上没发生. 甚至甲骨文以前还未找到文字, 那时应仍有纪日的需要和可能, 先于文字的语言因此必然是要角. 由此看来, 说"十日并出"的传说可能是指部落间在以天干纪日过程中出现的混乱(此解说似乎最早出自钱穆?), 虽然很难找出什么证据, 却是合乎情理因而是很有见地的猜想. 这也是传说<->信史间既不能等同但却又可以互补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浪-淘-沙
  10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068 积分:4263 威望:5 精华:4 注册:2008/11/13 21: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1/26 17:54:00

我现在觉得讨论"干支"的起源似乎已经不太重要了.这是历史学家(包括天文史学家)的事.

我关心的是现在的万年历软件显示的干支与史书是不是一一对应的.有时,不同的史书之间互相有差错的.那就难说哪个是准确的了.

比如史记里面描述日期用的是"年""月""干支日",年一般用某某王多少年(不用干支纪年的,如果当时民间已经有干支纪年,但至少司马迁没这个习惯),月用数字,日用"干支",有时还加一个"晦"字.(晦为月末,朔为月初。)

比如《史记.卷十.孝文本纪》“(孝文皇帝)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

查了一下许剑伟兄的寿星万年历,那一天是

[西汉]文帝 刘恒 文帝2年 农历癸亥年【猪年】

B178年12月22日
星期五 射手座
(黄帝纪年)2521年 十月小 廿九日
癸亥年 甲子月 丁酉日
回历[-823年11月28日]
朔 13:58:46

再查万年历的日月食,果然那一天真的发生了日食。但文帝2年与史记不合。汉初以十月为年首,所以十月的时候已经是文帝3年了,这一点或许是许兄没考虑周全。(这是假设史记的纪年是正确的).

如果按寿星万年历的文帝3年十月,那一个月内没有"丁酉"日.那一个月的晦也没有日食(在中国看不到,其它国家可以看到日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6 19:05:21编辑过]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总数 11 1 2 下一页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回"萧铁"兄,关于古代干支纪日纪时的摘引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