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历论坛知识讨论区历法知识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您没有注册?
密码:   *忘记论坛密码?    标题采用“回复:XXX....”
主题标题:  *不得超过 200 个汉字
当前心情
上一页 发帖表情 下一页
内容
高级设置: 签名: 回帖通知:
 

主题最新回顾(发布时间:2006/3/27 20:00:00)
--  作者:chenguan
--  

春光兄,不用上元积元的开始的正式历法。是元代的授时历,唐初傅任均编的戊寅元历一样有用历元的。他的特色是用定朔,后来由于用连续的四个大月,才改用进朔的麟德历。

古代历法关于上元积年的计算,古之六历各不相同,概由各家所用的行度等数据各自观测有差别,所以积年不同。

“阴阳之数,日月之法,19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岁。20蔀为一遂,遂1520岁。3遂为一首,首4560岁。7首为一极,极31920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原,作纪历。”

遂也叫纪。三纪为一首,这个是古四分历的,后来到了太初 三统历。由于用81分法。月实的大小不同,一首又不相同了。一章,则冬至和塑旦复在同一天,一蔀冬至和塑旦复在同一天的夜半。一纪,冬至和塑旦复在同一天的夜半,且那天为甲子,三纪为一首,古四分历一首 周期内,六十花甲都可以对应。但是三统历由于一首不能被40整除,所以无法对应一首周期的六十花甲,就这个还不是上元积年。只能叫做历元,上元积元不但要满足这些要求,还得满足日月合壁,也就是日月在前面的标准上重新位于同一宫,并且同升,还有五星连珠,五星连珠就是五星位于不同的宫,但是这五宫相连。所以推算上元积年尤其复杂。中国历法历就是一部上元史。


主题最新回顾(发布时间:2005/12/1 13:00:00)
--  作者:春光
--  

  由于我国古代历法算法的繁杂性和术语的难懂性,还有它的计算没有西方现代天文算法的精度,所以我国《授时历》是最后一部利传统算法计算的最后一部正式实施的历法,明末徐光启等人推出的《 崇祯历书》被清代采用并更名为《新法历》即《时宪历》,采用定朔并且正式采用定气,算历的方法也采用西方的现代天文学算法,1724年施行的《癸卯元历》用了当时西方的开普勒三大定律等天文定律计算了,所以到了清末时的钦天监的中国人已经不大懂传统理论和方法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清代以后历算虽然用了西方的算法(这样会更精确和准确)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历法不是历算即不是算法)思想却被继承下来(如定气定朔,年长采用冬至长度等),所以它不是西方历法,还是我国传统历法。

    注意现行农历有人说是清代的《时宪历》,本人认为不太准确,这是因为现行农历是从清代继承下来的,它只采用清《时宪历》的历法,而没有完全采用它的历算即历法的计算方法,在我国1949年建国后,农历历算所使用的理论和天文常数都是最新的,2000年时,农历历算的数据和理论又被更新了,所以就更准确了,随着载人航天的发展,农历就会更精确。所以现行农历的版本名称不应沿用清代的《时宪历》的名称,而是应该有了新的名称才对,本人认为有几个版本名值得考虑:《紫金历》,《新世纪历》,《与时历》,《东方历》,《中华历》等,欢迎探讨,并建议给专家。


主题最新回顾(发布时间:2005/11/29 2:04:00)
--  作者:海威
--  

多谢版主的行家解说。尽管对其中的复杂计算和有关术语还不是很清楚,我的常识理解总算不是大误了。按照现代天文理论和数据,历法的制定应该比古代简单而精确。况且现在有了计算机,计算起来就更省事了。不过,据说清代末年钦天监的中国人已经不大懂传统理论和方法了。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呢?现在又有专家熟悉了吗?版主能够抽时间简单说明我的耳闻是否属实吗?

像我这样提问题的网友大概不多,实在让版主多化时间并费心思了。但是还是想听听专家的看法。


主题最新回顾(发布时间:2005/11/28 13:37:00)
--  作者:春光
--  
中国古历法从唐朝的《戊寅元历》的推算使用定朔之前都有一个上元积年,历元(即平朔平气简称平历的入元时间,任何平历都有入元时间)一般都选在特殊性的时刻上,一般为日月合朔时刻,甲子日,近点月时刻,冬至时刻都相交在子时即古书上常说的“朔旦冬至”从这开始计算,这主要是为计算方便,一般取朔日,冬至(一般用章月来计算,即先确定朔望月时间长度,然后再把使用的19年7闰等闰章加进入来算平均历年的时间长度,近似等于回归年的时间),近点月,甲子日的周期以日为单位的最小公倍数,最把五星等周期算入,并随着这些周期的精度的提高这个最小公倍数是越来越大,所以上元积年也就越来越大,历元也就离现算历年代越来越远。

主题最新回顾(发布时间:2005/11/24 17:29:00)
--  作者:海威
--  2009每日胎神咱们查?
请教先生一个古历法问题。
这个问题是从,对《周髀算经》一段文字如何理解来的。
《算经》原文如下:
“阴阳之数,日月之法,19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岁。20蔀为一遂,遂1520岁。3遂为一首,首4560岁。7首为一极,极31920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原,作纪历。”
一位医学博士据此说,一极就是每隔31920岁,不但生命灭绝,宇宙也到了末日。又与佛教的“成、住、空、坏”联系。此种理解,显然不必去管。
据我所知,《算经》的一极,是古时制定新历法时,为求历元(即起点)而计算出来的。怎样计算,为什么找这么久远的起点,却闹不清了。这个31920岁的一极是太初历之前的何种历法需要的,更不知道了。
先生愿意给以通俗解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