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之欲出的羌绣基地-------烧锅庄刺绣
特约记者 杨动力
素有“凤凰故里、月亮之城”美誉的中国陕西省凤县,为了挽救濒危文化和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保护我们共同的最古老的民族文化之根“羌族文化”,更为了抚慰“5、12汶川地震”受难的羌族同胞,弘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现正在竭尽全力打造全新的旅游文化品牌“羌族故里”。
凤县平木镇已被确定为“羌绣传习区”,专门学习和研发传播“羌族刺绣”,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经过“陕西和谐新闻网”和“平木镇政府”专门调研,发现该镇“烧锅庄村”妇女除个别智障人士外,几乎达到“全民刺绣”,80%以上堪称“丹青高手”和“刺绣专家”。就以该村五组的胡雪梅而言,记者亲眼见她不假思索,信手拿起圆珠笔在的良布上描绘“花开富贵”、“吉祥如意”、“连年有鱼”等图案,无不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接着飞线走针,不一会就把色彩鲜艳招人喜爱的花鸟虫鱼、山水风光展现在鞋垫、枕套、护袖、荷包、坐垫等上面,令人叹为观止。
仔细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刺绣作品无论审美功能还是实用功能都有一定造诣。因为,就实用功能而言,增强耐磨性仅为其表层的方面;在更深的层次上,这些刺绣上的绚丽多姿的图案,实际上凝聚了烧锅庄人民对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反映了他们超越现实的梦想。如他们所选择的图案:虫鱼花鸟、飞禽走兽、人物、瓜果、花卉、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百鸟朝凤,寓意深刻,栩栩如生。虽作了几何化或其他形式的图案处理,但始终与他们的现实环境紧密相关,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的起点,正存在于这种生存的现实感之中。
从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绣花是妇女所擅长的,是她们必备的本领,也是衡量她们是否勤劳聪慧和心灵手巧的主要尺度。她们往往从小就要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勤学苦练绣花。母亲在女儿六七岁时,便开始教其学刺绣。待女儿出嫁时,大都已是飞针走线、刺龙绣凤的高手。男人相亲说对象,首先一条,就要看女子会不会绣花。如不会绣花,男子汉就不会喜欢。因此,妇女没有不会绣花的……。妇女们根据物件的实用对象来选择刺绣图样的意象。如给老人用的,多选用福、禄、寿之类的图案装饰,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给小孩子用的,多选用辟邪的老虎、狮子、猫等,以保佑其健康成长,或者用花朵图案,也是寓意茁壮成长。年轻的*子绣的荷包是送给她的情哥哥的礼品,荷包上绣的两种图案,一种是鸳鸯戏水,另一种是燕子冬去春来,比翼双飞。这两种绣花图案寓意着男女双方恩爱,白头偕老,正是所谓情在荷包中。
我们还发现该村妇女刺绣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极其接近羌绣,反应出强烈的“中华是一家”的民族情感。遗憾的是因为长期受到地理环境限制和对外宣传不力,缺乏市场等因素影响,这里的刺绣没能形成品牌和规模效益,也为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
我们衷心希望“烧锅庄刺绣”能乘着十七届三中全会惠农政策的东风,乘着中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乘着凤县全力打造“羌族故里”的契机,建设好“羌绣传习区”,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村一品”建设的广阔道路。
热忱好客的烧锅庄人民欢迎大家来观光、考察、指导刺绣行业的发展!
电话13892777796 13152200429 13991763804 电邮ydl-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