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13号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已经2007年12月7
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温家宝
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本人感想:
公历2007年12月14日[农历4705丁亥(猪)年十一月初五日],国务院发布第513
号国务院令,公布新修定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从今以后已经成为法定节假日,有了法定的假期,我想这个日子应该写入
史册。这不仅仅是新增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的事,标志着国家法律正式认同
中国传统节日,改变了自从1912年到现在(公历2007年末)96年来历届政府和国
家法律不认同传统节日的历史。虽然这次修改假日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主要是黄
金周的存废问题和带薪修假制度能否被有效实施的问题),但是传统节日从此有
了法定身份,这是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事。在感谢以胡总书领导的党的第四代
领导集体,感谢党和国家及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视;感谢两会代表委员的提议;感
谢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动。
在本人孩提时,日历上的日期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总是有一些红色的日
子,我只知道在那些被用红色标出的日子里,学校不会上课,我就会玩一天,后
来大了一些,爸爸告诉我,那些红色日子,都是法定节日,但是我们那里除了那
个在日历叫做春节(我们叫新年,阴历大年,大年初一)的日子外,却从不过那
些节日(国庆节有一些活动,都是政府举办的),那些日子更象纪念日,因为它
们和我们那里的民俗无关,但是倒是“六一”时学校也会举行个运动会什么的。
我们过的都是那些日历上没有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我们叫五
月节),中秋节(我们那里叫八月节),冬至节等,妈妈告诉我说,那是我们几
千年的节日啊,是很久很久以前祖上留下来的日子啊,那是我们的根。从那时我
知道了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含节气)计算的,而学校课本上教的是公历,
是从国外传过来的,我国也是按这个历法按排日子,我国的法定节日除子被叫春
节的那个新年以外,都是按公历计算的。当在我小学时学习一篇和中国古文化有
关的课文时提到了“元旦”一词,知道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元旦,这个“元旦”是
我国古书里说的那个“元旦”吗?还没有学习历史的我在当时就判断,学样组织
庆祝的那个“元旦”,就是阳历年,不是古书所说的那个“元旦”,而是农历的
正月初一的那个叫春节的日子,依据是阳历年(公历新年)是从国外来的,我们
那里从不过叫“元旦”的这个公历新年,但是管它叫“阳历年”。我在那时也有
对传统节日不是法定节日的的困惑和不解,为什么当时党和国家认同国外的节日
,不认传统节日呢?是党员的大爷曾告诉我,因为传统节日里有太多的封建迷信
,所以就没有被列入法定节日。
后来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我开始也认为公历比农历科学的,
因为学校课本上就是这么教的,后来听一些老人说,其实书上的东西并不都是对
的,因为我们那的老人都有长期观察天象的习惯,他们造诉我说,农历是天定的
(一定要澄清这他们所以的“天”绝不是迷信上说的那个唯心主义的“天”,而
是指长期观察太阳,月亮,星空移动的自然天象的那个天,只是由人来推算而已
,是我国人的创造,他们教会我如何用土办法确定农历节气日,如何用确土办法
观察月相和星空定农历的日期,我也知道了我国的农历是阴历和阳历(不是现行
公历,是农历的24节气和七十二候)都包含在内的阴阳混和型历法,我国以前种
地看节气,农忙和一些在夜里干的活要看月亮,我也就是那时就成了一个天文爱
好者,后来我弄明白了,农历是科学,不是迷信,它使用定气和定朔是十分合理
的,基本上排除了被人随意改动的可能性,但我也了解我国使用现行公历不是因
为它比农历科学(这个有争议),而是要和国际接轨,更好地发展对外交流,更
好发展对外开放,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去。
国家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给它们一个法定的身份,说明我们党和国
家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落到了实处。
让我们回忆一下这96年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吧:
公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随即宣布中国废除旧历采用阳历(即公历) ,用民国纪年。但民间仍按传统沿
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
也照旧。即"行正夏,所以顺农时;行西历,所以便统计",将中西历结合使用。
农历退出国家法定历法行列。
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民国)政府任内务总长
的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
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
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
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农历岁首称
春节。
90多年来,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都重视民族传统的新年,把春节当作
真正的“年”来过。人们接受“春节”称谓,是因为它既区别了公历新年元旦,
又因其在“立春”前后,春节表示春天的到来或开始,与岁首之意相合。
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南京政府为和国际接轨,也为了了却国
父孙中山先生的遗愿,还曾颁布政令,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这个政令立即遭到
共产党和许多无党派人士的反对。结果,旧历新年未能禁止。这次对中国传统文
化影响非常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的的打击作用,采用措施是:
(一)查禁旧历书、编订新历书 这一点想使中国传统节日没有了计算
载体;没有未成功。
(二)变革商家结帐日期 以前商家是按农历结帐和编写计划等。
国民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令商家改变结帐日期,带有很大的强制性
。商家尽管有些不满和抵触情绪,但出于经济利益之考虑,也不得不遵行。对此
,有人评述说:“官厅如果命令人民,凡用旧历之契约单据等,一概无效,人民
自非改不可”。[31]从当时的实施情况看,国民政府变更商家结帐日期,并明文
规定“元旦起,契约文书票据等,一律遵用国历,勿因结帐期展缓”[32],确实
抓住了废除旧历问题之关键。因为商界结帐及契约的有效与否,必须以政府的规
定为准,所以,与废除旧历岁时年节相比,这种强制性办法,收到了显著效果。
以国历日期作为商家结算、订立契约及其他商业活动之日期,此后成为商界主流
。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变更商家结帐日期之做法,一旦涉及到改变商家
的习惯,及那些与旧历岁时节令相关的商界习俗时,便会遇到顽固抗拒,并且这
种抗拒决非政府能靠行政命令和政治强制力量能改变的。如“商家向以阴历正月
初五为五路财神日,而接财神者,改为阳历一月五日为五路财神日,而于是日接
之,”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接五路财神”习俗,是与除夕商家结帐后、祈
求新的一年中发财之愿望有关,已经形成了商家的习俗,难以改变。
(三)废止旧历岁时节令、代以国历纪念节日
将旧历月日改为国历月日,是非常简单的变革办法,但往往也是无
效的办法。因为这种日期改变本身,不仅废弃了旧历岁时习俗,而且同时新设了
国历年节。如果人们并不认为新设立的国历年节是合理的,那么它便不会为民间
社会遵行。更何况旧历岁时已经形成了风俗,断非如此简单就能解决问题。国民
政府将旧历岁时要么废除,要么移至国历年月举行之做法,完全没有看到,这些
岁时一旦更移,便失去了其文化的、民俗的含义,因此不可能为民众接受。从当
时的实际情况看,旧历岁时节令并没有因国民政府之强令废除而失去其存在的价
值和意义,反而仍然为民间社会所沿用。这种现象,在民国时期绝非一时一地的
特殊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如广西来宾,“民国初元改行欧历,而岁时
节令仍夏历弗改。”
民间社会对国民政府废除旧历岁时节令的强烈抵制,在“过年”问题上表
现得极为突出,并由此引发了民众与政府在采用历法问题上“二元社会”之激烈
冲突。国民政府一再强调:“实行国历,废除旧历,要从奉行国历的年节,废除
旧历的年节作起。”因此,国民政府通令全国,从1930年1月1日起,不仅商民一
律不许沿用旧历、过旧历年,而且一律遵行国历、过国历新年。这样,废除旧历
实际上等同于废除旧历年,过旧历年还是国历年,成为衡量旧历废除与否的最重
要之外在标志。
1930年1月1日,是全国废除旧历、改用国历的第一天,所以国民政府格外重
视。行政院通电各部及各省市政府放假三日,以资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