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我常惹母亲生气,她就常责备我:“你还小么?川北娃儿十一岁结婚,十二岁就当老汉儿(爸爸的意思)了!”解放初土改时也听同志讲:“川东北地区十八岁姑娘九岁的郎,硬是确有的事。”改革开放后,可能从广东地区传过来的,对丈夫叫“老公”,我听了之后总觉得别扭不雅。我去问年过七旬的二哥,他立即回答:“啥子老公啊,就是我们成都人过去骂女人偷男人是找‘闹公儿’”(闹按北方发音就是老音)。在社会上我又发现,许多未婚女孩总愿意和大龄已婚男性交往,我又好奇地打听,回答十分干脆:“他们更懂得起!”(关爱女人的意思)于是我把些现象和性平衡联在一起,作为一种探索,企图寻求一个合符情理的答案。我曾询问过南部、遂宁、阆中、中江一些来自农村的老年人,他们大都忆象模糊,只是说听说解放初曾禁止过这种陋习,但还是有人偷着干,直到政府明令男的二十、女的十八方可结婚,这种传统陋习才慢慢中止消失了。
我把黑格尔一句名言:“存在就意味着合理。”作为索引加以推测,解放前中国农村普遍是闭塞落后的,特别是四川丘林山区,更加偏僻穷困,可能是人性的本能驱使他(她)都在潜意识中渴求一种既保全面子,又满足性需求寻找的最佳途径。正如希腊神话中那些美丽的众女神大都要和老年宙宇相通一样,老夫少妻还流行于他们的社会。从自然状态观察,女人比男人的性成熟更早,就是现在,我国已婚男女中,年龄相近的离婚率偏高都可以说是由于性不平衡与协调有关。那个“十八岁姑娘九岁的郎”的陋习为什么当年能代代相传,我以为这和“公媳”之间的私通关系不可分,因为这时的公公正当壮年,性成熟且精力旺盛,这样的交合岂不双喜双羸?!它的经久不衰秘笈在此。答案也在此。
丈夫叫老公,妻子叫老婆,公和婆本是长辈,弄在下辈人身上,都值得追究其来历,夫妻这么对叫既不是尊重,也不是互敬,也一点不精神文明。现在国际通行的互称都是:“先生,夫人”很贴切又文雅,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反而流行叫老公、老婆,这不是什么时髦,它倒有损于五千年文化历史背景的大中华形象。
说得对不对,希望听到社科界专家和民俗通人士的高见。
四川 董其君
二○○七年八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