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历论坛知识讨论区民俗民风 → [原创]组图:鬼神的面孔 贵州德江傩堂戏寻踪


  共有1033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原创]组图:鬼神的面孔 贵州德江傩堂戏寻踪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shangli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民 帖子:83 积分:130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7/2/7 18:34:00
[原创]组图:鬼神的面孔 贵州德江傩堂戏寻踪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5/22 17:54:00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年5月22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 广东雷州民间游戏--生动有趣的童年(组图)
广东雷州半岛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这些活动有些流传至今,有些则渐渐失传了。本文力图将流行于雷州半岛的各式旧...

2、 传承老北京绝活 孔氏三代放飞曹雪芹风筝(图)
北京近代“曹氏风筝”的代表人物是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祖孙三代。孔氏制作的“九龙百子”和大扎燕等16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为弘扬传播民族文化...

3、 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附详单)
组织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的专家对各地申报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了评审和科学认定。现将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1个项目名单向社会公示...

4、 组图:鬼神的面孔 贵州德江傩堂戏寻踪
德江傩堂戏渊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演变,依然保留着比较原始的文化形态,德江傩堂戏在明朝已见于地方史志...

5、 文化趣谈:南方婚丧礼仪习俗中的茶俗及其变革
茶就与我国旧时广泛流行的“从一而终”(实际上只限于被统治被奴役的妇女而言)、多子多福的婚姻观念和习俗礼仪结下了“奇缘”。尤其...

6、 京味玩具: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组图)
只有当某一天,我们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偶遇兔儿爷的笑脸,才会蓦然回首,看见很多年前的阳光照在波浪般蔓延的灰色屋瓦上,落在寂寥的胡同深处,映出整个城市的童年...

7、 秦淮灯会: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组图)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南京城就曾举办过元宵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

8、 《崖州志》:穿越时空捎来历史的讯息(组图)
传统的地方志,为“一方之全史”,后人从字里行间,可窥见当时之人文、地理、社会、经济、文化之概况。在古代,地方志的成书、流传、保存,饱蘸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9、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呈现五大看点
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以及各地将举办一系列文化遗产专题展览、论坛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

10、 古琴不是卡拉ok 岂可商业化“保护”!
新派女子热衷“弹洋琴唱短歌”,并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交往中的必要之事,这就不是传统意义上把弹琴看作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相反,这是要把古琴代表的人文传统改造成...

11、 两岸民间端午节汲水习俗:午时水与午时茶(图)
午时,乃中午11点至13点,而正午便是12点。当地人很看重端午节正午的水和正午的茶,午时水、午时茶尤重一个“正”字。因此,每到端午节这天中午,人们像北方人赶庙会似地...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牛车蚊帐接新娘



  柳江县穿山镇,又叫“六都”。进六都之前,我总是想到一首民谣:“一都米,二都女,三都大财主……六都光头噜……”在我的想象里,六都是一片萧瑟的秃岭荒山。但那天,我走进六都的时候,却有无尽的感叹。六都其实很美,山,水,民俗,茫茫的蔗海,还有蔗林里纵横交错的黄土路和土路上咿呀作响的牛车……

  六都的土地上,有一条很大的河流,叫六都大渡河。六都人告诉我,这是他们对歌的好地方,月夜里,常有青年男女在河边对歌,他们以歌传情,以歌相恋,用山歌表达他们对生活的向往。河上有座小桥——雄良桥,桥面不宽,但桥很长,像瑶族故事中的一座古木桥。其实,雄良桥以前也是木桥,桥面由并列着的两三根木头组成,六都的孩子好多要走过木桥去读书。如今,桥面的木头已换成了水泥板,但仍有古典韵味,特别是当牛车从桥上驶过的时候。

  牛车接亲,是六都的一大习俗。六都人告诉我,过去,六都的小伙子娶亲,都是用牛车去接新娘的。接亲的牛车上须架着一床黑蚊帐,让新娘坐在蚊帐里。接亲路上,看热闹的人很多,因而一路山歌不断:“*夫赶车要小心,下坡更要慢慢行。要是我*凉着了,你要帮她包头巾……”

  六都人很会唱山歌,他们常用山歌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请听六都姑娘上牛车前(出嫁前)唱的山歌:“燕子衔泥把窝筑,明天*要进他屋。坐上牛车当大嫂,谁还喊*做阿姑?”“针扎鸟翅伤血肉,绳绑鸡脚损筋骨。路上牛车吱吱叫,儿抱娘颈放声哭……”姑娘出嫁前唱“哭嫁歌”,是表达自己对父母和兄弟**的依恋之情。不哭,就意味着“不孝”。但哭过之后,面对着要接她们过门的牛车,姑娘最后还是这样唱:“花生进榨要成油,豆芽出土要成蔸,木头运到江河岸,生生死死要成舟……”

  六都的黄土地和土地上的主人,更令我感动。在河边转悠了一阵子后,我走进一片没有什么村庄的辽阔的黄土地。土地上种满了甘蔗,绿浪滚滚,一条条窄小的黄土路网一样纵横交错,每一条路,都有清晰的牛车轮印。牛车,是这片黄土地上依旧动人的风景。

  六都的农民很勤劳,他们的土地远离村庄,他们早晨出门干活,晚上才归家。他们停在地头的每一架牛车的长杆上,都有一个装着米粥的葫芦容器,他们中午就在地头喝粥、休息。

  六都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我见到的在地里劳动的妇女一般都包着头巾,她们大都是中老年人,但也有年轻的。一位包着头巾的妇女带着小孩下地,她干活时,孩子就在牛车下躲太阳,那孩子才两三岁,那妇女当然不会太老。情缘难断,包头巾毕竟是六都妇女的一大特征。

  不过,六都人也在变。“牛车接亲”在六都已成为往事。他们现在仍用牛车干活,那是他们对民俗传统的一点继承,也是实实在在的需要。但停在他们地头的已不单是牛车,还有很多很多的自行车、摩托车和农用汽车。他们在地里劳动时既喝米粥又吃包子、馒头——他们的地头有包子、馒头卖哩!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原创]组图:鬼神的面孔 贵州德江傩堂戏寻踪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