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为保持世界生物的多样性,野生动植物保护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我认为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同样重要,世界只有存在多种文化才更有生机活力和更加丰富多采。现今面临欧美文化的强大的攻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人选择了欧美文化,令中华儿女向往的中华文化已经正在渐渐远离我们而去,在这时如果不充分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会使中华传统文化出现断代,最终成为第二个南美文明。(南美文明就是由于很大成度是由于西欧文明的入侵最终导致覆灭的。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也是我的忧虑。) 中华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和它的载体----中华农历的不被重视不被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人所知,就已经慢慢地走向衰亡。这是非常令人痛心与悲哀的事情啊。
中华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贴近于广大人民改群众的文化。而历法不只是记录时间的符号的方法,它还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中华文化是怎样渐渐走向衰落的呢?
第一,我国近代的衰落,给中华文化戴上了一顶落后的帽子,认为中华文化造成中国近代的衰落,而被破除;
第二,中华文化中的民俗文化被打成迷信,而全部被破除;(其实这里只有一部分是迷信内容和封建礼教性质的,应该破除,其余的都还是好的。)
第三,比中国当时高得多的西方的科技水平和中国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会使很大一部人出现自我否定和丧失了自信,所以在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偏见;
第四,面临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当今不知对中华文化尤其是民俗,不知如何取舍(事实上破除带有封建性的内容是应该,但是一刀切的作用确实有些不妥),所以就顺其自然而听之任之,不加保护。
本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是,要重新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保护其有利的一面刻不容缓。
中华文化在古代创造了远远发达于西方的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功劳,而到了近代中国却走向了衰落,最后被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大炮哄开了中国的大门,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事实上我国近代的衰落,中华文化不是导致落后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
1)中国在唐朝时就发明了火炮和火枪,但以后虽有改进但不是实质型的,而且也不常使用而还是经常使用刀箭和长枪,这使近代中国的武器的远远落后于西方了;
2)明代初年,中国的造船业空前领先于世界,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成为壮举。但由于明代统治者由于内部的争权夺利的内斗,而使统治者无暇于在航海技术上的创新和继续远航,以便建立中国古代海军,即制海权的放弃失去中国优先发展海军的机会;
3)中国例代朝廷重文不重理(比较重视科技的还应属唐朝),表现在朝廷中没有没有更专业的科研队伍,更没有建立专门的类似科学院的科研机构和拨出专门的科研经费。(只有天文学和医学例外即钦天监衙和中医的太医院),特别是明代后期的八股文,更使文人和学子用很大的精力去研习八股而没有科学研究的时间,只有少数民间劳动人民或地方官员进行业余研究,力量太弱。
4)清代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自恃物产丰富而自大自满,而不重视学习国外的先进科技文化;
5)清代后期的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强征暴敛致的政策使各地进行起义而使国家动荡造成国家加剧衰落,在军事上没法对抗帝国主义侵略者而最依靠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并最终走向人民的反面;
6)清代后期统治为各人生活而占用国家军费,使军事力量不能抵抗帝国方义的势力;
以上是造成近代中国的主要原因,中华文化起的不是主要作用,起主要作用的是近代的封建统治者和他们的一些政策;
现阶段中华文化都应得到充分的保护如语言文字(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以前的汉字无用论使汉字陷入了存在的危机),戏曲,中医药(包括少数民族医药),中国功夫,甚至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如艰苦奋斗的作风等(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我这里主要说一下民俗文化,因为这个流失得更厉害。
中华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成部分,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为了和国际接轨而使用了格里历,但中华传统历法(农历及少数民族历)不只是记录时间的符号,而且还是民俗的重要载体,所以对民俗语的保护,也应对传统农历及少数民旗历的保护;
在历法上即农历和其它他少数民族历上即重视太阳又重视月亮,讲究阴阳平衡等,即现行农历是一部充满和谐的历法;在农历上使用的是天文上的一些特殊的天文点,作为立历基础,即是完全的定朔和定气,而历求精确和与天象的一一对应,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法。农历常用到的天文点是如农历定义的节气点,朔点等,而在括现行公历在内的大多数历法只使用一些平均周期如朔望月周期,回归年周期等,实属于“平气”“平朔”的概念。关于“定气”,“定朔”和“平气”“平朔”谁在天文学上更先进只要熟悉天文历法学的大侠一看便知。
本人认为现今保护中华民俗文化应从这几点入手:
1)促进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除夕,至于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可考虑在其所在地方安排假日)的法定化是保护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一步,这也是复兴中华民俗的先行一步,这是因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没有充分时间过传统节日,进而也会使民俗节日渐渐淡化而被忽略;特别是除夕放假更有其民俗意义(除夕在民间也常称为过年,而大年初一是新年,事实上除夕甚至比大年初一还重要一些,除夕和大年初一共同构成一个有民俗意义的春节),假期的时间分配上可采用挪用临近的星期六和星期日的假日的办法,但除夕,端午,中秋,重阳等还应考虑安排长期假日;至于七夕可定为不放假的节日,宣传一些传统文化;
2)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更现代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元宵节宣传爱国,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和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前的一些丰功伟绩,在端午节宣传健康和卫生等,在中秋节宣传合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
3)申请关于中华传节日和传统历法为世界非物质遗产,普及基本天文知识,让我国的传统历法走进中小学,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了解传统历法。
4)公布春节改称的历史,使中小学学习古诗词及古文时知道古时的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不致于被误导历史;
5)虽然现今由于环境污染原因而造成的气候不正常,但也一定要考虑并搜集我国和地方的谚语(要考虑这种谚语带有极强的地方性和适用范围,而不是全盘否定),这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经验的总结,是我们的宝贵遗产;
6)关于一些对民俗民风有重大关系的纪念日应考虑在传统农历中(农历包含节气)设定;
7)促进春节改名为“元春”这个更美丽的名字,这样更体现春节的各方面的涵义(即春和农历新年的开始)。
8)破除迷信不是靠废除一部历法所能达到的而更应靠科学技术和大力发展教育(事实上现代人大多数都不信迷信);反腐败要靠党纪和国法还有加强民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