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农历三月三
清明节,无论是公祭还是民祭都十分红火。可清明前后的三月三,差不多跟寒食节一样,已淡出我们的记忆。
记得儿时,每到农历三月三,我们兄*几个还没起床,奶奶便站在床边告诫我们,别疯到天黑才回家。洗漱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吃蒿子粑。
那年月,解决温饱都很成问题。即便如此,每到三月三,母亲总会做些蒿子粑给我们吃。蒿子田间地头到处都有,随便采来便是。将蒿子捣碎,浸泡,拧干,然后放入米粉,加水搅拌,如果条件允许,再放少许腊肉更好。蒿子粑一会儿工夫就一个个出锅了,略带绿色,清香可口。
奶奶说三月三是鬼节,这一天到处都游荡着鬼魂,小孩子要是被鬼魂引去,那还了得?吃了蒿子粑,自己的魂就跟身体巴得牢牢的啦。
提起鬼魂,我们很是害怕。可这恐惧怎么也敌不过蒿子粑那醇香的诱惑。更何况,这蒿子多半是我们几个小不点采来的,蒿子粑吃起来更别有一番风味。
及至年长,看了点书,这才知道三月三原本叫做上巳节。至于上巳节为什么定在三月三,可能与我国古代的历法,还有先民们重视复数,以及民间传说有关。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与此相关的月、日、时,都会有相对应的干支。因每月有两三个“巳日”,先民们便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因此,每年的上巳节具体的日期都不统一。古人重视复数,我国的传统节日与复数的渊源颇深。像元日(即春节,也叫元旦——正月初一)、龙抬头(二月初二)、端午(五月初五)、关公晒龙袍(六月初六)、乞巧节(七月初七)、重阳(九月初九)。为了便于记忆,自魏晋始,上巳节便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
在周代,上巳节那天,百姓都得聚到江河之滨行祓禊驱灾、招魂解神、欢会游春之事。届时,女巫会手执香熏草蘸水洒净,帮百姓祛病祈福。在水边,人们在召唤亲人亡魂的同时,也在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仪式结束后,身心得到解脱的先民们便放浪形骸,游春踏青。其后,上巳节则逐渐演变成在水边宴饮赋诗的风雅活动。到了三月三,词人骚客们或登高赏景,或临风赋诗,或濒水饮宴,或曲水流觞。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即产于上巳节。从某种程度上说,上巳节是我国古代每年一度的文学沙龙。
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上还记载了有关三月三为上巳节的一个传说。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三月生三女,至三日全亡。村邻们便觉十分怪异,纷纷相携至水滨盥洗,以驱除不祥。近两千年后的今天,日本仍将三月三定为女儿节,极有可能与《续齐谐记》所记载的“徐肇亡女”的传说有关。
因上巳与寒食、清明非常接近,在历史的整合中,原本属于三月三的上巳节连同寒食节的相关活动一并纳入了清明。如原先属于上巳节的游春踏青保留在清明时节,消灾祈福已变异为今天的吃蒿子粑,至于曲水流觞的文学沙龙,已完全淡出我们的记忆……
又到三月三,可我却不能回家了。好在清明回老家祭奠去世16年的祖母时,算是已经踏过青了,母亲那满口生香的蒿子粑也已尝过。至于曲水流觞,自知才智不及,亦不敢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