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浪-淘-沙在2012-2-1 22:10:00的发言:
就是一个称呼啊,个别朋友似乎太敏感了。
我小时候也生活在农村,二套历法同时在用。平常用得更多的,确实是“农历”。不过老家把它叫做“阴历或古历”。
几十年过去,在我的老家(浙江台州),农历还是很有市场的。
平常赶集的日子,都是用农历的。比如初一是哪个镇集市,初二又是哪个村镇集市等等。
根本不用“公历”的。
说实话,“农历”确实是“农民”用得多一些,定名为“农”历,有何不可啊。
至于农历与农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引进了公历之后,抛弃农历,也确实不影响农业生产的。
假如“春分”那一天,是某地“播种”的日子。那么换成“公历3月21日”,至多有一、二天的偏差(也可能不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根本没什么影响的。
基本不用公历的人,农业生产照样也没拉下。
用什么历法,其实基本上是等效的。
毕竟,历法只是历法,并不能取代专业知识、实际经验、天气预报等,也不是百科全书。
说白了,历法只不过是人们沟通的一个媒介,人们透过历法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述某个具体时间。仅此而已。
一个惯用农历的地区,你在生产经营活动、公共行为中使用公历就吃不开,因为你的生产经营活动、公共行为的时间节点搞得别人云里雾里。
反过来也一样。
回想一下前一段时间,估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稍微传统一点的地区的人们都会发现,在这些天里,没有公历不紧要,没农历倒真是大件事——说的好多话别人听不懂。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天气预表为什么都要同时说一下农历,就是因为中国的汉语地区人们的习惯是多样的,纯公历或是纯农历都会给一部分人造成困扰。
改历(指的是较大幅度的改历),其实就是要老百姓改习惯,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对于汉族地区来讲,会出现三历长期共存的情况。其实是折腾老百姓,给改历者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