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历论坛知识讨论区历法知识 → 再与周书先先生讨论四季


  共有1519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再与周书先先生讨论四季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历改委西电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贵宾 帖子:311 积分:824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4/30 8:41:00
再与周书先先生讨论四季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13 11:38:00

L-11曾一平:再与周书先先生讨论四季
[自然历法] 于 2006-02-07 20:16:50上贴于强国社区







  
  再与周书先先生讨论四季

  周先生近贴“日晷对一天和一年的科学划分“——兼答自然历法先生。既然是兼答笔者,就不能不回答。

  笔者在不久前贴的:《评周书先先生的“阳历及修订方案分项评介切磋”》文中对季节概念已作了清楚的解释。今转抄在下面:

  “季节概念有气象的和天文的之分。按气象划分季节,世界各地是不能一致的,因此要制定世界统一的历法显然不能根据气象概念的季节划分。唯一可行的是全球适用的天文季节划分法。所谓天文季节划分无非是划分决定太阳照射情况的太阳位置,即太阳的黄经度。太阳的黄经度决定太阳的赤纬。太阳的赤纬决定太阳给予各地的热量,决定性的影响各地的气温,形成各地的季节。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因此将太阳的黄经度按照其赤纬分为南北中中四区,是合乎逻辑的选择。这样的四区,就是天文四季的概念或定义。这四区的中点是经0度、90度、180度、270度。其前后各45度的范围就是天文四季的区间。其分点分是315 度、45度、135度、225度。正好是中国传统24节气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点。因此四区正好是中国传统的春夏秋冬四季。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专家所命名的四季并不是仅仅按照中国黄河流域的气候和物候来取定的,而是按太阳的黄经和赤纬来取定的。这是中华文化的光辉成就。虽然名称是按中国的四季特征来取的,但不影响它们的世界意义。只需改定一组中性名称,它就可畅通无阻的适用于全世界。譬如,可以取“东季、北季、西季、南季”来代替“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当然这能不能为西方人接受,这是与政治有关的事,我们讨论的是历法科学,是“科学的是与非”,政治因素应暂时排除在外。

  季节概念讨论清楚后才能讨论年首。历法没有理由把一个天文季切为两半,令其分属于两年。这是给人类制造困难。因此必须将年首选在一季之首。而选在北季之首,是因百分之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因此,年首的选择几乎是无可争议的。除非用政治强权的逻辑来作理由。

  周先生文中说的“我国不少学者主张元旦改在34天后的立春,但因

南北半球四季相反,北半球冬季适为南半球的夏季,各国气候千差万别,改历当

年会重复34天,我国熟悉的划季方法难以得到多数国家政府和学者的认可,反而

增加改历阻力,故属下策。”周先生从来不愿意谈季节四季的科学划分问题,不谈气象四季和天文四季的差别,不谈世界历法只能根据天文四季划分。他谈的四季问题没有任何科学道理作根据,只看到屈服于强权政治的大棒。如果是这样的历法改革,那改了有什么意义?我们要服从真理,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周先生在今天的帖子中又提到一天和一年的划分对比问题。笔者也谈谈这个对比。

  一天的起始,不同的民族确实有不同的习惯。这不奇怪。这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但是从科学的角度看确实有选择一下的必要。

  如果把一天分为两段,最可能想到的分法有两个。一个是从午夜12点到中午12点,人们已经取名上午;中午12点到午夜12点称下午。这可以。第二种分法是:早晨6点到晚上6点称白天;晚上6点到早上6点称黑夜。这也很自然。哪种分法好,从科学的标准看,应该考虑两种分法的科学特征,哪一种按明确的科学特征来划分,哪一种就好?

  第一种分法是从没有太阳光到有最强太阳光,为一段;从最强太阳光再到没有太阳光为另一段。从平均太阳光的强弱这个特征来衡量,两段是没有区别的。

  第二种分法是:白天这段平均太阳光是强的,12点达最强点;黑夜这一段太阳光是弱的,24时达最弱点强点。两段有明显区别。区别的特征就是太阳光的强弱。

  这样一比较就可以判断说:第二种分法的科学性较强。

  再进而把一天分四段来看看。

  从第一种二分法出发作四段分割,可以把上午(0时到12时)等分为两段,前一段称“后半夜(0~6时)”,后一半称“上半天(6~12时)”;把下午(12~24时)等分为两段,前一段称“下半天(12~18时)”,后一段称“前半夜(6~24时)”。

  可以用太阳光的平均强度来比较这四段的特征。结果是“上午的前段太阳强度等于下午的后段。上午的后段太阳强度等于下午的前段。也就是没有相区别的特征了。

  再从第二种二分法出发作四段分割:以太阳光最强点两侧各3小时合为一段(9~15时)称午段;以太阳光最弱点两侧各3小时合为一段(21~3时),称为夜段;这样就产生3~9时的一段,称为晨段;也产生15~21时的一段。称为昏段。这四段都是长6小时的段。

  显然,午段的阳光最强,夜段的阳光最弱,晨段和昏段的阳光强度居中相等。但这两段并不相邻接,没有特征区别也没有关系。这样的四段划分方法,相邻段按阳光强弱有相互区分的显著特征。因此这种分法的科学性较强。

  有人会提出异议说,这不符合人们的实际生活习惯,很少人是在夜段21时到凌晨3时睡觉的。可能他说的对,但那是生活习惯。不是科学划分一天为四段的问题。两个问题不能搅在一起。

  下面可以来对比“年”的划分了。

  先说如果分况段。也是有两种分法。一个是从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到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人们可以取名升段;一个是从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到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人们可以取名降段。第二种分法是:春分点到秋分点称北段;秋分点到春分点称南段。这也很自然。哪种分法好,从科学的标准看,也应该考虑两种分法的科学特征,哪一种按明确的科学特征来划分,哪一种就好?

  第一种分法是从太阳直射最南到太阳直射最北为一段;从最北再到最南为另一段。从平均接受太阳光的热量这个特征来衡量,两段是没有区别的。

  第二种分法是: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夏至点达最北点;秋分到春分这一段太阳光直射南半球,冬至点到最南点。两段有明显区别。区别的特征就是太阳光给予热量的多少。对于在北半球的任一地点,两段时 段中得到的太阳热量是显然有区别的;南半球的任一地点也是如此。区别的特征就是得到的太阳热量。

  这样一比较就可以判断说:第二种分法的科学性较强。

  再进而把一年分四段来看看。

  从第一种二分法出发作四段分割,可以把升段(冬至到夏至)等分为两段,前一段称“南升段(冬至到春分)”,后一半称“北升段(春分到夏至)”;把降段(夏至到冬至)等分为两段,前一段称“北降段(夏至到秋分)”,后一段称“南降段(秋分到冬至)”。

  可以用太阳给予的平均热量来比较这四段的特征。结果对南半球的任一地点说“南升段太阳给予的热量等于南降段太阳给予的热量。对北半球的任一地点也是这样。南降段太阳给予的热量等于南升段太阳给予的热量。对北半球的任一地点也是这样。这就是说相邻的二时段没有相区别的热量特征了。

  再从第二种二分法出发作四段分割:以太阳光直射最南点冬至两侧各45度合为一段(黄经225度~315度),暂称南段;以太阳光直射最北点夏至两侧各45度合为一段(黄经45度~135度),暂称北段;同时就产生315度到45度的一段,暂称东段;也产生135~225度的一段,暂称西段。这四段都是占黄经90度的段。

  显然,对北半球的任一地点说,南段给予的热量最少,北段给予的热量最多,东段和西段给予的热量居中相等。但这两段并不相邻接,没有特征区别也没有关系。这样的四段划分方法,相邻段按阳光给予热量多少有相互区分的显著特征。因此这种分法的科学性较强。

  有人会提出异议说,这不符合人们的实际寒热感受,中国最冷的天气往往是在冬至点以后的日子而不是正夜冬至前后几天。这不错。但这是气象的寒暑,影响气温的因素很多很复杂,总的说气温有一定的滞后。那是气象问题。不是科学划分一年为四段的问题,即不是划分天文四季的问题。两个问题不能搅在一起。世界历法的制定,只能按照天文四季的划分。

  笔者已经把四季划分问题的科学方面讲清楚了。

  周书先先生在其帖文中还提到一个“岁实”(回归年)与四季划分的关系问题。周先生把二者搅在一起。好象岁实测定以冬至作起点,划分四季也必须以冬至为起点,因此冬至作年首就是天经地义的。笔者对此也要谈谈自己的观点。

  岁实是指回归年的长度。古代人很早就发现冬至这一天的日影最长。所以就利用这个认识来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日影最长当然最容易测得准确。所以就选取在冬至这天作为测回归年长的最好定点。这就是把测定岁实确定以冬至这天为起点的原因。也就是说自古测定的岁实是指“从一年冬至点到次年冬至点的时间长度。可是并不是从冬至中午到次年冬至中午。至于历法上的年从哪天算起,这是另一个问题。选择哪一天作历法年的开始,要根据其它的要求和标准。主要是根据寒暑的要求和标准,所以不同的历法的年首才变来变去。后来又发现只根据气象寒暑定历法有困难,才又转向天文划分四季的方法。天文划分四季当然离不开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基本点,后来又发展出24个基本点,就是24节气点。这是划分季节的成果。是为了按季节来选择合适的年首,事实上几乎很少哪个王朝采用过冬至作年首,因为人们不欢迎冬季作新年的开始。

  应当特别强调这里有两件事:一件事是选择一个容易测得“岁实”的测量起点,古代就选择了冬至点。另一件事是选择一个历法年的起点,这个起点要方便于让历法表现季节。这两件事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要求。由此选出的起点不一定相同。这是显而易见的。历史事实也已经证明:岁首起点选择了冬至;历法起点经过多次改变,最后选择了立春点(如传统干支节气阳历),或最接近立春点的朔日(如建寅的夏历)。

  打一个比喻。下水游泳前要脱掉鞋子,上岸后走路要穿上鞋子。两件事目的不同,要求不同,选择穿不穿鞋子的结果就不同。如果你非要以游泳的选择用于走路,那当然要自讨苦吃了。再打一个比喻。你要从北京去广州。
要坐火车就得从北京站出发。要坐飞机就得从首都机场出发。你要是死脑筋,买了飞机票赶往北京站那就耽误事了。听起来这是傻瓜才作出的事。但确实有这样的人作出类似的事。

  我们再来看看选年首的事。选年首是历法的事。历法是要让日期表示季节。那年首就是关键。年首都不表示季节的开始,那其他日期就不必说了。至于选哪个季节的开始作年首,中国人恐怕99%都要选春之首。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了。年首选好了,四季就好分了。月也好分了,24节气都好定了。可周书先先生偏偏要选冬至作年首。他的理由就是冬至自是“岁实”的起点。这倒不错,但与历法选年首有何关系呢?真要把冬至选作年首,会有什么后果呢?首先,冬至是冬季的中点。一个完整的冬季就被一刀切两半了。那后果如何,很容易推知,每一季都不能全身占三个月。有四个月都得一月跨两季。这样的历法的日期还能清清爽爽的表示季节吗?你问,5月在什么季?能说清吗?你只好说在第二季度了。这不是给人找麻烦吗?节气还能表示,但中气都跑到月初了,节气却藏到月中了。这就与中气的名称不符了。这毛病出在哪里?就出在把适于测“岁实”的起点,硬要用在定年首上。这不是与买了飞机票跑到火车站上飞机一样的蠢事吗?

  周先生讲来讲去,就没有认识到定历法为什么要讲分季,分季并不是随便把年分几段,而是要让段之间有吸取太阳热量的特征。所以他一会儿以冬至为年首,一会儿以公历年的老年首为年首。又拼命反对以立春为年首。他不遗余力的向西方献媚,以西方人的爱好作公历改革的标准。对科学道理根本不置一顾。而且反咬一口,说别人是“去中国化”,真是颠倒黑白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周先生可能会说,我设计的公历改革方案本来就不是为了你说的春始“年正”。我的“年正”就是与“岁实”同起点。我的历法就不是要表现中国的传统季节。我就是要与西方的季节接轨。西方的冬季就是以冬至为起点的。我的历法就是不让中气在月中,就是要让它们在月首,这样才能与西方的星座十二宫相符合,才能与西方接轨。这样历改才能消除阻力,才能按西方的喜爱实现公历改革。是的周先生的篇篇帖文都是这样说的。那我们还有什么可讨论的呢?这就叫“道不同,不相为谋”吧!那就您走您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吧!祝您与西方接轨成功!

  话虽如此说,但周先生如愿意继续作学术辩论,就请对笔者的论点继续进行反驳。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再与周书先先生讨论四季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