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卯年寅月”与“猴年马月”
冯守卫
《红楼梦》贾元春判词最后一句说,“虎兔相逢大梦归”。第九十五回写元春之死时说:“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在八十六回中又写算卦先生说:正月初一生的那位姑娘若是时辰准了,定是一位主子娘娘。“可惜荣华不久,只怕遇着寅年卯月”。另外成语“猴年马月”的实际含义与字面含义也存在着矛盾。网上有一个影响颇大的帖子说:“天文和古汉语专家,他们都认为,对‘猴年马月’这个词的来历无从考据,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古汉语专家骆玉明教授在查阅相关典籍后表示,这个词多半是来自民间的谚语。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猴年马月’是‘何年嘛月’谐音的变体,而在英语中,‘猴年马月’被认为是‘One of these years’(不知道哪年)”。一月前,我在抚琴居等红学网上发了一个帖子:《虎兔相逢,卯年寅月与猴年马月的含义》(见附后)。摘要是:从《红楼梦》中的“卯年寅月”、虎兔相逢说法,与成语“猴年马月”语义的联系对比中,分析互证了二者的含义来历。它们都应从立春后节气新年与实际农历新年的二重含义上理解。“卯年寅月”的含义是:当实际寅年十二月立春后,即可算作节气“卯年”,即在实际“寅年之月”中就已有了节气卯年之日,故是虎年兔年相逢了。“猴年马月”的来历是,即使马年十二月立春后,也只可算是到了节气羊年之日,而不可能在“马年之月”中就有了节气“猴年”的日期,故“猴年马月”是不可能有的日期。
此文中对“寅月”“马月”按“寅年之月”和“马年之月”解释。这样则特别是很好地解释了“猴年马月”的来历问题。但该文当时认为:古人有立春之后可算新年说法,但是“月”则仍然是阴历朔望月概念,不能再认为过了立春就也“可以算第二年正月”了。古人只有立春后可算节气新年“说法”,并没有立春后可算“新的正月”说法,也并未再制定一个新的年历来。最近到贵网学习,才知道这里存在错误。才知道除了记时干支历之外还有星占干支历,除了记时干支月外还有星占干支月,它是以两个节气为一个月的,完全是西方太阳十二宫的概念。故原文中对“寅年之月”和“马年之月”的理解是否还能成立?究竟如何理解“已交卯年寅月”“寅年卯月”和“猴年马月”?希望各位天文专家予以帮助?并请问:
记时干支历中的干支日,干支年,干支月最早起于何时?
星占干支历中的干支月起于何时?包括夏至、冬至到四时八节,再到二十四节气的发展过程和时期。星占干支月是否是受西方影响的一个近代概念。
星占干支历中的干支月是完全不透明的,一般人们和算卦先生(保括盲人)所说的八字,究竟是指星占干支月还是记时干支月。一般人们所说的“寅月”“马月”应都是从记时干支历意义上说的,“已交卯年寅月”中的“寅月”是否只能是指星占干支月?
特此请教于各位专家。(本人系机械系教师)
(附件)虎兔相逢、卯年寅月与猴年马月的含义
冯守卫
摘要:从《红楼梦》中的“卯年寅月”、虎兔相逢说法,与成语“猴年马月”语义的联系对比中,分析互证了二者的含义来历。它们都应从立春后节气新年与实际农历新年的二重含义上理解。“卯年寅月”的含义是:当实际寅年十二月立春后,即可算作节气“卯年”,即在实际“寅年之月”中就已有了节气卯年之日,故是虎年兔年相逢了。“猴年马月”的来历是,即使马年十二月立春后,也只可算是到了节气羊年之日,而不可能在“马年之月”中就有了节气“猴年”的日期,故“猴年马月”是不可能有的日期。
关键词:虎兔相逢,卯年寅月,猴年马月,含义
《红楼梦》贾元春判词最后一句,在大多数版本中,都是“虎兔相逢大梦归”。仅己卯本和杨本中为“虎兕相逢大梦归”。己卯本中还侧改为“兔”字。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中校为“虎兕相逢大梦归”。最近看到校注人之一林冠夫先生有关“虎兔相逢”的论述[1],猜测其原因之一可能与对“卯年寅月”的理解有关。第九十五回写元春之死时说:“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对此,林先生说:“虽然死在甲寅年十二月,但在立春之后,可以算第二年正月,即‘卯年寅月’。论十二地支配属,这个时间是‘兔子年老虎月’,确是‘虎兔相逢’了”。但“又觉得以‘卯年寅月’来解释‘虎兔相逢’,漏洞甚至抵牾之处不少”。而且“‘卯年寅月’这个解释本身,也是矛盾百出。照续书说,元春生于甲申(第八十六回),死于甲寅岁末,算来只有三十一岁。续书则说四十三岁,这里就已经矛盾。按年月配地支,每十二年就可各重逢一次。从甲申到甲寅岁末这三十一年中,庚寅、壬寅、甲寅年的二月,都是‘寅年卯月’。而辛卯、癸卯、乙卯年的正月,都是‘卯年寅月’。前后加起来共六次(如果四十三岁则是八次)碰到了‘虎兔相逢’。为什么前面五次(或七次)都平安无事,而偏偏在这第六次(或第八次)‘相逢’时才‘大梦归’呢?也不好理解”。
笔者认为,这里林先生关于“卯年寅月”的理解似有欠妥之处。我国固有的历法称为阴历或农历,它是以阴历为主的阴阳合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太阳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从太阳历角度讲,这种历法中只有二十四节气是与地球的公转时刻和寒暑季节准确对应的。故古人又有立春之后即算新年说法,即从精确天文节气太阳历来说,立春可算作新年岁首。后文中把此种说法特称为节气新年。但是“月”则仍然是阴历朔望月概念,不能再认为过了立春就也“可以算第二年正月”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奇数节气称为“节”或“节气”;偶数节气称为“气”或“中气”。节气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现,而中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可以定为上月的闰月。例如大寒必须在十二月,雨水必须在正月,而立春则可能在十二月的下半月或正月的上半月。古人又创造了干支记年记日,地支记月记时。并根据“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制订了“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但后四十回中的“寅年卯月”、“卯年寅月”,其含义与“正月建寅”等地支记月无关,它并不是指的寅年二月和卯年正月。九十五回中“已交卯年寅月”的含义应是:当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后,按节气日期算,过了立春即可算作节气“卯年”日期。而按实际农历日期说,此时仍属寅年十二月的日期,即仍是“寅年之月”(“寅月”)的日期 。即从“年”的这种二重含义上说,节气卯年与实际寅年的日期重叠了,即虎年兔年相逢了。再具体来说就是:第一,这里的“卯年寅月”是指实际农历的寅年十二月,并不是指的卯年正月。这里的“卯年”是指过了立春后可算作是节气卯年,并不是指实际卯年,实际上仍是寅年。这里的“寅月”是指“寅年之月”,即寅年十二月(丑月),并不是指的正月,即与“正月建寅”等地支记月无关。亦即“卯年寅月”只能理解为立春之后,可算卯年;不能理解为立春之后,可算卯年正月。第二,这里也只是指实际农历中十二月就已立春的寅年,不包括正月立春的寅年。第三,它是指立春之后到春节之前这段日期。这里的“已交”是“交集”之意,而不是“交接”之意。第四,这里的“虎兔相逢”是指的年年相逢,而不是年月相逢。不是“兔子年老虎月”相逢。是指的立春之后节气卯兔年的日期与实际寅虎年十二月中的日期相重了,亦即是指节气新年与实际旧年的“交集”日期。而不是指卯兔年与寅虎月(正月)相逢了,亦即不能认为立春之后,可算作卯年正月。从数学集合论角度看,“月”是“年”的“真子集”,“月”永远都包含于“年”中,它们永远都是“相逢”的,不存在不相逢的问题。再归总简明说一下,这里的“卯年寅月”就是指:当寅年十二月立春时,在“寅年之月”(十二月)中就已经有了节气“卯年”之日了。同前述道理一样,八十六回中的“寅年卯月”也是指的正月立春的卯年正月,而不是指的寅年二月。当立春在卯年正月时,在春节之后立春之前,按节气阳历说,仍属“寅年”;而按实际农历说,则已到了“卯年之月”,即实际正(寅)月而非二(卯)月。故也是节气寅年与实际卯年日期重叠,“虎兔相逢”了。归总简明来说,“寅年卯月”就是说,当卯年正月立春时,在实际“卯年之月”(正月)中还留有节气“寅年”的日期。由这里也可更明显的看出,这里的“卯月”只能当“卯年之月”即卯年正月理解,而不能理解为二月。所以无论“寅年卯月”还是“卯年寅月”,其含义都与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的地支记月无关。也都是指的年年相逢(节气阳历年与实际农历年的日期相逢),而不是年月相逢。同时“寅年卯月”与“卯年寅月”也是二者只有其一,不可能同时并存。二者只能是逻辑“或”的关系,而不是逻辑“与”的关系。即不可能有寅年12月与卯年正月都有立春的情况。而由万年历可见,一般情况下,每隔十二年,立春的月份也会发生改变。故“卯年寅月”“或”“寅年卯月”发生的周期,一般是24年,个别情况也可能是12年或36年。故不存在林先生所说的31年即有六次“虎兔相逢”情况,实际只有两次或一次。
“卯年寅月”亦即兔年虎月。它的上述含义还可以用来联系理解“猴年马月”的来历。“猴年马月”一语在流传应用中的含义,应是指无可指望或不存在的日期。这正好符合我们上面的分析。因为实际上可能有“羊年马月”日期,即十二月立春的马年,此时可说是在“马年之月”(十二月)中就已经有了节气“羊年”之日;也可能有“马年羊月”日期,即正月立春的羊年,此时在羊年之月(正月)中还留有节气马年之日。(由此处还可更清楚的看到,这里的“马月”只能理解为“马年之月”,而不能理解为“五月”。所以“卯年寅月”中的“寅月”只能理解为“寅年之月”,而不能理解为“卯年正月”。)而猴年与马年中间还隔着羊年,故绝对不可能在马年之十二月中就已经有了节气猴年之日。即按精确天文节气年与实际农历年的二重含义来说,猴年和马年之间根本不可能有“交集”日期。亦即根本不可能有“猴年马月”的日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猴年马月”不能当作“猴年五月”来理解,那样理解则完全不能与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相吻合。另外,从“猴年马月”这个成语的实际语义与“猴年五月”的矛盾中,也反证了本文关于“卯年寅月”真实含义的看法。
笔者感到奇怪的是:“猴年马月”一语的实际应用含义,被正确的流传下来了。而这种原始释义的来历似乎流失了。在网上成语词典中看到对“猴年马月”的解释是:“泛指未来的岁月”。另有一个影响颇大的帖子也是如此解释,但又认为“猴年马月”是指猴年五月,因而无法解释这个成语的来历。故说:“天文和古汉语专家,他们都认为,对‘猴年马月’这个词的来历无从考据,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古汉语专家骆玉明教授在查阅相关典籍后表示,这个词多半是来自民间的谚语。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猴年马月’是‘何年嘛月’谐音的变体,而在英语中,‘猴年马月’被认为是‘One of these years’(不知道哪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中[2],还有“驴年马月”一语。被认为是“猴年马月”的同义替代语,“猴年马月”成语被放在“驴年马月”词条的附带说明中。释义是:“指不可知的年月(就事情遥遥无期,不能实现说)”。这个释义较“泛指未来的岁月”“不知哪年哪月”要好一些,但仍不如“指不可能有的年月、不存在的日期”好。更准确的解释似只应是:指不存在或不可能有的“日期”。英文是否也应据此意翻译。另外这个“驴年马月”一语的来历不知为何?笔者怀疑,它可能是在“猴年马月”的来历流失后,人们由于对这个成语字面含义的不明白,只是从“猴年五月”角度理解,因而感到困惑,故用“驴年马月”来修正替代。但如前述分析,“猴年马月”一词似有其本来的来历寓意的。故这个替代修正是否必要合适?笔者建议:有关词典中对“猴年马月”成语的释义是否应加以改进,并探讨补充天文来历说明,同时是否可废止使用“驴年马月”一语。
关于贾元春的年龄问题,类似的年龄和时序矛盾,在整个《红楼梦》中都有。此点尚属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的一种揣测是:《红楼梦》是既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作者把漫长的人生感受和众多复杂的人物故事,浓缩精炼在贾宝玉短暂的青少年时期,因而一些地方也难以周全,同时也不排除传抄的错误。对此我们是否也不一定非要过分求全。
参考文献:
[1] 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林冠夫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版p26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
[3] 冯守卫:贾元春判词之谜之我见,《红楼研究》2008年第3期。
西安市南二环中段(雁塔区):长安大学 本部南院 退休处(710064) 冯守卫
fsw_4352@sina.com
http://blog.ifeng.com/962746.html 或 http://hexun.com/8937546/default.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 15:37:2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