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blog.sina.com.cn/wu86865
在世界上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历法中,古代中国的历法又是什么模样的呢?
可能有些人会说不知道,但实际上它就是现在还在延续使用的 “农历”(或称“阴历”)。
称它为“阴历”,是相对于人们习惯把公历称为“阳历”而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是以人们看到的太阳运行一周(实际是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来确定一年的日期,以月亮运行一周来确定一个月的日期。
在古代时期,除了古埃及历、玛雅历等少数历法外,世界上的历法大多都是阴阳合历,只是具体形态各有不同。
阴阳合历有它的好处,又有它的缺陷。它的缺陷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是年、月在总日期的协调吻合上很费力。
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是29.530588日,而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是365.24219879日,年和月之间的长度要紧密元间地吻合起来是十分的困难。
我们的先人就想出了在平年设12个月,在闰年设13个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并在具体多少年置一个闰月与这个闰月具体设在一年中的哪一个时段上充分地发挥出高超的计算能力,也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难题依然存在,要解决依然不容易。
二是阴历月是飘忽不定的(现代人可以看得更清楚,每年的春节就不固定),这对于农事的安排就十分的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缺陷,古代中国人民天才地发明了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完全是按照太阳的运行来确定的,实际上也就是现在阳历月的先声,它与寒暑气候的变化完全吻合,使用起来十分便利。
那么,能不能有一种更简便合理的历法,一举解决这两大缺陷而不需要再设置闰月与二十四节气来调节呢?
这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终于,有一位科学斗士出来应战,并且天才而圆满地创制出一种革命性的新历——“十二气历”,他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大师沈括(1032-1095)。
沈括
采自陈遵妨《中国天文学史》第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沈括以他行家的博大精深,深知传统历法一切困难的症结都在于阴历月的存在。因此,他的“十二气历”大胆地革弃了阴历月,而使新历成为一部纯阳历的历法,一切困难也就都迎刃而解。
一,首先自然是不用再复杂地设置闰月,月份的日期设置更为规整:小月三十日,大月三十一日,每月设七个小月、五个大月;每四年又改一个小月为大月,以弥补总日期的欠缺。这样的月份设置,实际上也就和现行使用的公历相一致了,而且比现行的公历更为合理(没有现行公历中那个不伦不类的28天的二月)。
如果想要知道月亮运行的情况,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农历初一,月亮初生)与“望”(农历十五或十六,满月)就可以了。
二,因为改成了阳历,每年的第一天(古称“岁首”)也就能固定了下来。沈括将岁首定在立春这一天(即现行历法的2月4日)。
三,因为改成了阳历,也就不需要另外再设置二十四节气。加之沈括将岁首定在立春这一天,实际上也就是将二十四节气都排在了每个月的月首与月半,使用起来比原来要方便得多。
很显然,十二气历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历法,甚至在月份的设置上比现行公历更为合理。这是中国与世界历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6但可惜的是,在古代中国守旧思想极为严重的环境下,这样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历法无法得到施用,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但沈括的创造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世界科技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