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您传统新年快乐!
本人观点:
1)农历正月初一日至少从汉《太初历》以后,就是元旦,是新年,所以古代皇帝年号纪年时,一年的开始当然是阴阳历的正月初一(注意,正月初一日的意义是冬春之交的朔日,是阴阳历的,不是太阴历性质的,所以把正月初一视为太阴历是错误的!)
古代皇帝有新年大典就是放在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举行的,所以正月初一肯定是皇帝年号纪年的开始。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天文历算时,有时是以上一年的冬至时刻为起点的,因为农历的历算是以冬至为分界点的,如《律历志》上说“太初元年朔旦冬至”,其实它并不是民用或政治上的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的冬至日,而是提前至上一年(公元前105年)的冬至,也正好是农历十一月初一子时,其实它只是天文历算中用(极少数算卦上也用),而政治上或民俗上,太初元年还是从正月初一开始的。、
关于立春时刻(不是立春日)是四柱之始,也是农历春季之始。古代皇帝要举行迎春大典,不同于正月初一的新年(元旦)大典(正月初一是纪年的更替,而立春时刻是季节的更替)。
另外在中国古代还有一个国家大典就是冬至大典,因为冬至是农历岁实(今称为回归年)之始,是农历的历算之始,是阳生之日,是周易中的正北的位置,主赦罪。
从这一点上看,阴阳混和结合双轨历制,始终是中国人的所坚持的底线。
2)中国史书上,在早期,主要是使用帝王纪年+农历月份+干支纪日这一方式,也有用帝王纪年+干支纪年+月份+农历日序,也有以帝王年号+冬至日+从冬至日起始天数等,有时也直接用发生的天象计时。另外中国古代时间记载以概数为多,多数以某年冬等。或某年某月等。在晚期,一般用帝王年号+干支纪年+月份+日数+干支纪日等。有些卦书上也以四柱计时间。
3) 西方(主要是指欧洲)儒略历制定前用的历法,一般是太阴历或阴阳历,如罗马用的是阴阳历,但是闰月加法不象农历那样严谨,基本上是掌握推历的僧侣随意加的,有时会毫无理由地加2个或几个闰月,造成混乱。古希腊用的是阴阳历,比较严谨,和农历中的〈太初历〉比较相近,但只有二至二分四个节气;、
4)生辰八字推命本来就有争议,有牵强附会的成份,忽略人生的复杂性,迷信性较强,其实它只是一种民俗。在中国古代人没有现在这么多,如同一时刻出生的人。另外如果考虑古人使用的是真天体参考系统的话(农历其实就是一种真天文参考系统),那么就要把出生人的出生地点考虑进去(就是现代的地点的经纬度),那就多了,而且把每个人者区分开了,因为同一个时刻同一地点出生的人只能有一个,即使是双胞胎也做不到。、
5)中国农历在使用的真天体参考系统,不是现代的平天体参考系统,由于真天体参考系中太阳下中天时刻为一日之始,而太阳下中天是不可见的,观测比较困难,而且每天者不一样,但是它有一个波动范围,大约是几分钟。古代确定下中天时刻总是发生在子时内,所以就要求子时必须跨两个天文太阳日,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子时起始在今约23点的时刻。
子时双分两个半段,子时初,为昨日之阴极盛,子时正,为今日之阳始。、
现在平太阳时的0时就是太阳下中天时刻的平均时刻,但还不是真正的太阳下中天时刻,但和真正的太阳下中天时刻相差不到几分钟。西方在天文学上一般重视起点,不重视中点,而中国传统一般重视中点,不重视起点,所以西方把太阳下中天时刻作为一日起点,而中国古代,把太阳下中天时刻放在子时的中点位置,所以0点就在子时的中点上,就是习惯不同而不同。
6)从史料考古来看,一般说法是: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但是也有人认为比这会更早。纪月、纪日最早,始于夏商。纪时最晚,直到唐代,算命先生才以十干配合十二支纪时。但是中国考古的困难性,所以很难有很准确说法,这都成为中国历史的“特色”了。
7)公元纪年确实没有公元0年,由公元前1年,直接蹦到公元1年。没有跨公元元年的时间计算可以直接计算,但要是跨公元元年就必须要考虑没有公元0年。孔子生年,是有争议的,比较公认是公元前551年,也有人说是公元前552年,但是跨公元元年的算法,公元前用负数,相减后,还得再减去1,假定某人生于公元前1年9月28日,他1周岁那天,纪年到了公元1年9月28日,试问此人这天几周岁?难道能将他算成2周岁吗?他当然只能是1周岁,因为正确的算法是:1+(1-1)=1年。”
本人认为,产生这样错误原因是,公元元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中期,所以农历要是采数字纪年的话,最好是避免这样,把农历数字纪年元年,放到中国历史早期,如黄帝纪年,今天(公元2008年2月9日)是农历纪年4706年正月3日。
8)古代一日的时间肯定会比现在要短。由于天文潮汐等影响,太阳日正在缓慢变长。通过观测近百年正闰秒加了约半分钟。那么在3000多年前一天可能比现在短十几分钟。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看法,可能也有不正确的地方,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