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是淡水中生长育肥、浅海河口半咸水中繁育后代的动物,大闸蟹的整个生长过程包括从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仔蟹、幼蟹、成蟹,直至衰老死亡。
刚从卵孵出的幼体,外形并不像成体,而似水蚤,故称蚤状幼体。蚤状幼体通常只有1.5-4.1毫米,它不能在淡水中生活,只能生活在一定盐度的海水中,依靠9足外肢的划动和腹部的屈伸而运动。
蚤状幼体依其蜕皮龄期分为I-V期,V期蚤状幼体再蜕一次皮,即成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在咸淡水中发育4-8天。能适应淡水中生活,即成俗称的蟹苗。
仔、幼蟹阶段:从大眼幼体起经蜕皮、生长,即长成蟹形,前1-5次蜕皮的稚蟹,依次为I一V期仔蟹,因其个体仅有黄豆般大小,故俗称豆蟹。仔蟹再经数次蜕皮,至当年秋天长成钮扣般大小,即成为幼蟹(俗称扣蟹),也称一龄蟹种。
成蟹阶段:成蟹即性成熟前后蟹,包括黄蟹、绿蟹。在淡水中生长达二秋龄的蟹,在性成熟之前,雄蟹步足刚毛比较稀疏,此时蟹的腹部尚未长满,即尚不能完全覆盖头胸部的腹面,背部颜色略带黄色,俗称黄蟹。黄蟹再蜕I次壳(生殖蜕壳),雄蟹步足刚毛丛生,雌蟹腹部的脐明显宽大,四周密生丛毛,完全覆盖整个腹部(脐),成为典型的团脐,蟹壳成为黑绿色,称之为“绿蟹”。绿蟹才是性成熟的标志。
转载请注明: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
http://www.517dazhax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