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历论坛知识讨论区探索&发现 → [转帖]“清华简”惊人发现,可窥尧舜“秘史”


  共有970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转帖]“清华简”惊人发现,可窥尧舜“秘史”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愚后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37 积分:56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3/22 10:27:00
[转帖]“清华简”惊人发现,可窥尧舜“秘史”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5/1 0:58:00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专电(记者李江涛)在25日举行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仪式上,清华大学宣布,经过几个月的清理保护、初步释读及研究工作,最终确定“清华简”共为2388枚(包括少数残片)。同时,“清华简”目前发现的一些内容珍秘,在历史上久已失传,堪称惊人。
 
首次曝光的周文王遗言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介绍,最早编排起来的一篇简书,原来没有篇题,现根据篇文命题为《保训》。
 
《保训》全篇一共有11支简,每支22至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有找到,不过篇文大体已经齐全了。《保训》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是过去没有人知道的,所包含的中道思想很有哲学意义。
 
李学勤说,一个最新发现是周武王时的乐诗。这篇竹简一共有14支,目前还有个别残断的地方没有找出,但基本上已很完整。简上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还有的诗竟与现在《诗经》中《蟋蟀》一诗有关,前所未见,令人惊奇。这篇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发现。特别是秦代以后,乐经已经全部亡佚,这一发现更显得有重要性。
 
据了解,经由校友捐赠,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入藏这批竹简典籍。经国内11位权威学者专家的观察和鉴定认为,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2008年12月,受清华委托,北大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是:公元前305年正负30年,即相当于战国中期偏晚。
 
“正版”《尚书》的庐山真面目
 
据《文汇报》:李学勤介绍,秦代焚书使《尚书》大多佚失,“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李学勤介绍说,《保训》完全是《尚书》体裁。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有1/3“清华简”已被初步浏览,但由于“清华简”数量庞大,文字难释,竹简又经过流散,需要重新缀合、排比、释读,整理任务将相当繁重。另外技术性的保护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要全面了解“清华简”的内容,现在尚不可能。据李学勤透露,有关“清华简”的讯息简报与整理报告,计划在2011年4月正式对外公布。
 
据《新京报》:李学勤说,由于当时的书都是手抄,传抄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差别。西汉晚年以来,今古文《尚书》的争辩一直没有结束。“清华简”有望让人们看到失传2000多年的“正版”《尚书》的庐山真面目。
 
2300年前竹简首次曝光周文王遗言
 
2009年04月26日01:57 京华时报  
 
本报讯(记者 周逸梅)昨天,清华大学公布了“清华简”首批被释读的篇章。首次公布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周文王对武王说的遗言,另一篇是武王宴请伐耆国归来的周公等人的乐诗。这两篇文章都是首次面世,对中国历史研究有重大意义。  
 
“清华简”已2300岁  
 
去年10月23日本报曾报道,由清华大学校友捐赠的2000多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其中包含已失传的上古《尚书》篇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昨天上午,清华大学又公布了对战国竹简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受清华大学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战国中期偏晚,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结果一致。  
 
发现周文王遗言  经过几个月来精心的清理保护、初步释读及研究工作,最终确定这批“清华简”共为2388枚;目前在清华简发现的一些内容珍秘,在历史上久已失传。其中,整理出来的第一篇简书为《保训》。  
 
《保训》全篇共11支简,每支22-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这些简有一个特点,简的长度只有28.5厘米,字体也有点特别,所以引起了研究人员注意,成为第一篇被释读的文章。  
 
这篇文章记载了周文王临终对其子武王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过去没人知道。文王想用这些史事给太子灌输一个思想观念——“中”,也就是后来说的中道,说明《保训》的思想与之后的儒学有共通之处。  
 
首次发现武王乐诗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介绍,耆国在商朝时是一个离商都朝歌不远的小国。在宋朝前,人们一直认为是周文王时代伐耆,宋朝之后对这个问题出现争论,有了武王伐耆之说。一直以来这两种说法谁都没有获得充分证据。  经释读“清华简”上一篇周武王时的乐诗,为“武王伐耆说”找到了证据。简上记载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李学勤表示,这些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特别是秦代以后,乐诗已经全部亡佚,这一发现更显重要。  
 
清华建文保中心研究“清华简”  
 
本报讯(记者 周逸梅)为了更好研究“清华简”,昨天上午,清华大学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简称出土文献中心。中心主任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担任。  
 
据李学勤介绍,清华简数量庞大,文字难释,清华简又经过流散,需要缀合、排比、释读,整理任务是繁重和长期的。目前技术性的保护工作正在进行,要全面了解清华简的内容,还是不可能的。目前经整理可阅读的大约只有总量的三分之一。  
 
据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表示,学校正在制定文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为此,清华大学要以这批战国楚简为契机,把竹简等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保护作为学科建设和文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文、史、哲等基础文科发展的突破口之一,进一步促进基础文科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促进文科和理工科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附录(因用今字代替古字,不一定准确)  
 
《保训》选段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
   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解释:这段话说的是舜怎样求取中道,由于舜出身民间,能够自我省察,不与百姓的愿求违背,他在朝廷内外施政,总是设身处地,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将事情做好。  
 
乐诗  
 
周武王致毕公的诗乐乐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
 
方壮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饮,后爵乃从。 
 
周公致毕公的诗英英戎服,壮武赳赳,毖精谋猷,裕德乃究。
 
王有旨酒,我弗忧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修。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愚后
  2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37 积分:56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3/22 10:2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5/3 14:07:00


解读清华简: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

 

2009-04-20    李均明    光明日报

 


《保训》是周文王的临终遗嘱。遗嘱的核心为“中”,即中道治国。此理念承自先周,后得以发扬光大,影响中国历史数千年,意义十分重大。

 

  遗嘱以两位历史人物的实践为例,阐述中道治国的经验。其一为舜:舜原先是普通百姓,曾亲耕历山,十分注重自我修养,善于换位思考。其在世时中道治国的理念当已流行,于是产生“恐救中”的担心。“救中”之“救”指中断、失去,《说文》:“救,止也。”为此,舜“自诣(稽)厥志”,即从自我反省做起,亲自体察并尊重社会各个方面的习惯与需求,广泛实践中道,“施于上下远迩”。又“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能仔细考察各种事物之两面,遵循其自然发展规律,终于“得中”,即真正掌握中道之精髓。又忠实执行之,“惟允,翼翼不懈”,继而升华至“用作三降之德”,即达到能灵活应用“三德”的境界,尧于是传位给舜。《礼记·中庸》全面阐述中道理论,文中便以舜为实行中道政治的典型,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好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与遗嘱所述大致相符,说明中道施政的理念由来已久,影响亦深远。

 

  其二为微,简文写做“”:“微”即上甲微,殷商贤王,《史记·殷本纪》:“振卒,子微立。”《索隐》皇甫谧云:“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文王遗嘱所述微的事迹是具体的:微借“中”于河伯(简文简称“河”),以“覆有易”(《尔雅·释诂》:“覆,审也。”),即藉之审查有易之罪,有易服其罪,微才将“中”归还给河伯。但完全相同的描述未见于史籍。此“中”指与诉讼相关的文书,史籍所见通常是最终的判决书,由于它是经过反复审议与衡量形成的,被认为是公正的,所以称做“中”,如《周礼·乡士》:“狱讼成,士师受中。协日刑杀,肆之三日。”注:“受中,谓受狱讼之成也。郑司农云:士师受中,若今二千石受其狱也。中者,刑罪之中也。故《论语》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与上甲微、有易、河伯三者同时相关的事迹亦见于古籍,如《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易杀王亥,取仆牛。”郭璞注引《竹书》云:“殷王子侅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緜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緜臣也。”此记载与遗嘱所云虽为同时事,却似乎有较大差别,如史载上甲微从河伯借来并返还的是军队而不是司法判决之类,或可作如下解释:遗嘱所载乃为执法行为,故简文不仅有“有易服厥罪”字样,尚有“微无害”的说明,二者皆为诉讼用语,其同时见于一事件中,显然是为了表明诉讼之公正性。服罪是针对被判决者而言,指服从判决;无害是针对判决者而言,指公正无所枉害,《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集解》:“骃案汉书音义:文无害,有文无所枉害也,律有无害都吏如今言公平吏。”而郭璞注引《竹书》所载为军事讨伐行为,但古时兵刑不分,既以军事强力做为执法的保障,亦以法律的名誉讨伐敌对势力,二者相辅相成,只是由于当时人记事的角度不同,显示在文字上便有较大区别,所指却为同一事件。

 

  遗嘱所述舜所得之“中”,乃指适用广泛的治国理念,是西周以前就有的,《史记·五帝本纪》:“帝嚳溉执中而徧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正义》:“溉音既。言帝嚳治民,若水之溉灌,平等而执中正,徧於天下也。”“中”是治理天下的根本,《礼记·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的本意指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保持平衡的状态,《逸周书·宝典解》:“五,中正。是谓权断,补损知选。”陈逢衡注云:“中正,不偏倚也。……补损知选,以就中也。”《度训解》亦云:“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正,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唐大沛云:“此篇大旨以立中为法度之准,以分微、敬微为王道之源,以教民次分为治、平之要,以好恶同民为洁矩之用,而贯以慎始如终之心。盖内圣外王之至道,典、谟、训、诰之精义,大端具备矣。”失去平衡,周人叫做“淫中”,《逸周书·大开武》:“淫中破礼,礼不同,民乃不协。”潘振云:“圣人以五礼防民伪而教之中,似中非中,是谓淫中。礼不合,民乃不协于中也。”商周以来人们之尚“中”观念,亦见于《易经》文字,如《泰·九二》:“尚于中行”、《复·六四》:“中行独复”、《益·六三》:“有孚中行”、《夬·九五》:“中行无咎”等,知其亦已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在法制领域的应用体现为“中刑”,周文王遗嘱所述上甲微的行为为其具体案例。“中刑”的核心为刑罚适度,《尚书·立政》:“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成书于西周中期的《尚书·吕刑》有较完整的论述,摘其要如:“爰制百姓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元人陈櫟《纂疏》云;“伯夷降典,所以折绝民入刑之路也。刑之轻重,各得其中。当轻而重则善者惧,当重而轻则恶者玩,难使砥德矣。……刑之本必主于德,而刑之用必合于中。‘德’与‘中’为《吕刑》一篇之纲领。继此曰‘惟克天德’,曰‘以成三德’曰,‘有德惟刑’,无非以德为本也。曰‘观于五刑之中’,曰‘中听狱之两辞’,曰‘罔非在中’,曰‘咸庶中正’,曰‘非德于民之中’,曰‘咸中有庆’,无非以中为用也。刑必合于中,而后刑即所以为德。以此意读《吕刑》,其庶几乎!”徐幹《中论·赏罚篇》阐述云:“赏罚不可以疏,亦不可以数。数则所及者多,疏则所漏者多。赏罚不可以重,亦不可以轻。赏轻则民不劝,罚轻则民亡惧。赏重则民侥幸,罚重则民无聊。故先王明庶以得之,思中以平之,而不失其节。故《书》曰:‘罔非在中,察辞于差。’”而刑罚适度的前提是判决公正,文王遗嘱所见有易服罪而上甲微无害,不管事实如何,从字面所见表明被告与原告在诉讼过程中实现了平衡,体现了中正公平,达到了“中刑”不偏不倚的要求。

 

  遗嘱所言“三降之德”当为史籍常见之“三德”。“降”通“隆”,重、大的意思,《韩诗外传》:“君人者降礼尊贤而王”之“降礼”,《荀子·天论篇》作“隆礼”。《尚书·洪范》:“曰乂用三德”之“乂”,《汉书·五行志》、汉石经皆作“艾”,应邵释“乂”为“治”,治理的意思,知“三德”与治理国家直接相关,《逸周书·小开解》:“务用三德。”《寤敬解》亦云:“奉若稽古惟王,克明三德惟则,戚和远人惟庸。”关于三德的具体内容,《尚书·洪范》云:“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后汉书·陈宠传》:“伯夷之典‘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注:“三德,刚,柔,正直。《尚书·吕刑》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指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三种不同的应对方式,所以它是实现中道政治的调节杠杆,与“中”有着必然的联系,《尚书全解·洪范》注:“三德者圣人所以临机制变称物平施以为皇极之用而权其轻重也。胡安定曰圣人既由中道而治天下,又虑夫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故用三德者所以岁时制宜以归安宁之域也。”

 

  综上,周文王遗嘱所宣扬是以和谐稳定为目标的中道政治,是通过“三德”的实践,即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手段实现的,它是积极作为、通过化解矛盾以保持平衡的理念,并非无为而治。周武王继位后,藉之以整顿内政,对外则积极争取众多诸侯的支持,从而以武力手段一举推翻殷商的统治,创立周王朝,继而又以安抚手段稳住殷遗民等,广泛分封,逐步实现有周天下的长治久安。

 

 

======

 

{《度训解》亦云:“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正,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唐大沛云:“此篇大旨以立中为法度之准,以分微、敬微为王道之源,以教民次分为治、平之要,以好恶同民为洁矩之用,而贯以慎始如终之心。盖内圣外王之至道,典、谟、训、诰之精义,大端具备矣。”}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东海渔夫
  3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蝙蝠侠 帖子:798 积分:141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11 10:0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5/4 9:04:00

从上可知:中庸之道历史之久远也!中庸的实质为正反两极取其中,换位思考.可见舜时古人己探知不少和谐之要诀也."三德"之说更集中予以概括:正直,(需)克刚,(亦需)克柔!真经典也!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东海渔夫
  4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蝙蝠侠 帖子:798 积分:141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11 10:0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5/12 9:55:00

实用主义一点:是不是古训己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这古训在今天是否还可拿来为训.
我体会:三德之说是可以拿来的.直到如今也还可为训.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转帖]“清华简”惊人发现,可窥尧舜“秘史”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