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賦的特色 屈賦的特色是文字生動,富音律之美,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為寫詩的題 材,為繼詩經之後,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影響了中國後來詩歌文學 的發展。依據屈賦學著一般的看法認為;屈原的作品有《離騷》、《 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 《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 的感性抒情詩。《天問 》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 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 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九歌 》 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 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至於有關《遠遊》、《九辯》應否列為屈原的 作品,蘇雪林氏在屈原作品的否定論一文中已辯明,把《遠遊》的著作 權還給了屈原;曹子建則認為《九辯》為屈原作品,《九辯》、《九歌 》兩見於《離騷》、《天問》,況《九辯》辭意不類悲他人者。《九 辯》雖有道家思想,為屈賦其他作品中所無;老子既是楚人,屈原亦同 屬楚人,又曾出使齊國,對於孔子及老子的學術思想,怎麼可能會不加 以研究,何況,屈原遭遇放逐的歲月,長達二十年,心靈所遭逢的苦悶 與煩惱,在春秋戰國時代,老子的學術思想,正是屈原遭逢逆境時期, 一劑療傷止痛的心靈良藥;屈原自幼年起,對於楚國各地的民間歌謠, 一直相當重視,而且也喜愛唱誦,故能打破<詩經>原有格調,將楚國 民間歌謠,互相加以巧妙結合,另創屈賦的特殊格調,唱誦起來,更具 感情及富有變化;屈原的作品為離騷、九歌、天問、招魂、九章、遠遊 、九辯等。 屈原的作品,當然不止現有的二十五篇,大部分已遭秦始皇焚毀的命運 ,直到漢賈誼流放長沙及司馬遷著作史記,屈原的作品經百餘年的沉寂 ,重現人間,始還給屈原應有的歷史地位。歷經二千餘年,屈原的作品 依然存在許多不解之謎,自少數學者提出否定歷史上有屈原這個人的論 調後,屈賦學者更熱衷屈賦的研究,如果長江三峽巴東文化及長沙考古 研究有進一步的發展,屈原作品的不解之謎,當可撥雲見日。屈原不僅 屬於秭歸、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的作品早已翻譯成英、法、俄、 日、印等幾十個國家的文學出版傳播。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屈原 和法國作家拉伯雷、古巴詩人馬蒂及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列為四大文化 名人,從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永久紀念和深深的景仰。千百年來屈原一 直是活在人民的心中,一部屈賦,又何嘗不是政治現實的寫照,漢代的 賈誼、司馬遷,東晉的陶淵明,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蘇軾等大作 家,都繼承和發揚了屈原精神。 屈賦的研究,對於一般人而言,九章各篇已足夠,其中以悲回風、惜往 日、懷沙筆法及意境最精髓,〈離騷〉為屈原的代表作品,未曾讀過離 騷就像未曾讀過屈賦。不論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均從屈賦演變而來;甚 至現代文學作家,對於屈賦裡屈原的作品,也要去研究,它能夠開啟作 家的思想及文路,從而脫胎換骨,開拓現代文學作家本身的創作潛力, 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文學園地。 我們來到世上,每一個人都在寫歷史寫小說;祇是一般人的觀念裡,總 認為歷史課本上所記載的資料,纔是歷史,編成故事形態的資料,纔是 小說;但是,歷史課本的資料是依據各時代的官方資料,可靠性如何難 免存疑,編成故事形態的小說,又往往成為作者寄情的虛幻境界,對於 人類現實生活的改善,亦幫助有限;以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楚齊秦的官方 史料,有關屈原在內政與外交上的改革貢獻,幾乎沒有任何記載,屈原 的作品亦僅是民間流傳的歌謠,一直到楚人劉邦建立了漢朝,屈原的歷 史地位與屈賦的文學價值,纔從民間流傳的歌謠與口語相傳的野史,由 朝廷重新重視,還給屈原應有的歷史地位與屈賦的文學價值;而且從屈 原現存衣冠塚的數量,一方面可以瞭解到楚國人民對於屈原的懷念與愛 戴,一方面可以瞭解到秦國對於屈原恨之入骨之程度;楚文化傳統的特 色,就是重視民間歌謠,歌謠的主要來源,還是由當時的讀書人,將史 實編成詩詞,便於唱誦與流傳;如果現代的文學發展,不能夠滿足大多 數人民心靈的需要,去開拓現代文學的新領域,許多的文學作品將在歷 史的洪流中,被淘汰出局。 ~2009.11.10.寫於台灣台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7 9:02:1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