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历改委西电
-- 发布时间:2007/9/11 12:14:00
-- 转载: 对戴大金先生万全历方案的观感
转载: 对戴大金先生万全历方案的观感 “自然历法方案设计者” 曾一平 发表时间: 2007-09-07 16:09:20 载于人民网强国社区“深入讨论区”
看了戴大金先生的万全历方案后,首先得弄清楚他的方案结构。方案由适用于中国和适用于世界两个方案组成。
世界方案以中国方案为基础,只是12个月的月份序号向后平移一月,如1月变2月,2月变3月,...,12月变1月。所以
首先需要弄清适于中国的方案,加以评价。
适用于中国的平元历方案的框架三要素如下: 年首 公历2月4日近似立春日。 分月 1~10月为小大月相间,1月为小月,30天; 11月平年小,闰年大;12月恒大。 闰法 基本闰法同公历现行闰法。 另补充调整闰法:如发生精确立春日在新历1月1日前二日,则上年闰年改平年,即废一闰。如精确立春
日在新历1月1日后二日,即1月3日,则上年平年改闰年,即加一闰。
这样就确定了新历的框架结构。
但戴先生选定2月4日近似立春日作年首与笔者的“自然历法方案”年首不谋而合。但二人的依据却完全不同。戴
先生的依据是中国历史的人文理由。笔者却正好相反,是以立春节气的天文意义文依据的。
历季当然为三月一历季。各历季首日与精确四立日相吻合程度,由于分月为大小相间,未考虑季节长短差距,自
然比“自然历”的吻合程度略差。 历月为大小相间,当然比“自然历”的等月长30日的简明性差。对经济生活不利。且不利于五日周的工休制的实
施。 闰法的改进确使近似立春与精确立春的二日差距缩小为一日,但需精确立春日数据的配合,简明性大为降低。虽
可依“日梭万年历”作出1000~6000年的估计规律,但加上调整闰法后,闰法的整体简明性大为降低。由于精确节气
日对近代生活的关系不大,这样改进闰法必要性不大。
综合以上三点,“万全历中国方案”与“自然历”相比,在简明性和合天性两方面都是前者不如后者。
历法的核心是框架。框架是以天文为依据。其它内容皆归历表。历表内容才包含依据人文者。笔者对历表内容暂
不作过多议论。
再来看万全历的世界方案。 戴先生声明其改历指导思想为:“二.本人的历改思想:精月节、重人文、轻天文(专指年首而言) 本人认为制定新历应做到三点:精月节、重人文、轻天文 1.精月节:对于大、小月相间的精简排列方式,我们一定不可轻视。我们要看到以平均月日来观察、分析气候的合理性
(我在农历网上说过,其实在一年365天中任何一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节气”,如同夏九九、冬九九一样平均分布各
段的九天),本人对于准节气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在任意一个周纪内(四百年为一个周纪)与定气日期最多只有一天之差
别。所有这些可以充分说明,阳历一年365天中任何一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节气”,适合用来观察、分析气候。二十
四节气在阳历中是无法通任何一种平均月日排列方式和置闰方式进行锁定的(就连准节气都无法锁定),所以本人反
对以下两点: A.以最近几百年的定气交接日期作为标准,将每月中的第一个节气定为月初一或初二日。以这种方法来编排大小月,
只能是狭隘经验论,不利于人类社会的长期性使用。几千年后,由于岁差的原因节气的交接日期会发生大幅度变化,
将来的人们会埋怨现在的人没有眼光,只顾及眼前。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改历的长远性,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精神
之一。 B.不可过份讲求季度的长度绝对平均,但也不宜相差太大。太过于死板,反而会因小而失大,相差1天是没什么妨碍的
。 2.为什么要重人文而轻天文?亦即“精月节”“重人文”“轻天文”,重点就是提出“将天文学意义”放在最轻的位
置上。也就是说,在年月节气安排合理的前提条件下应当尊重全世界人们传统的历法习俗、风俗习惯。对于年首的天
文学意义而言,方便兼顾的可以兼顾,但不方便兼顾的 千万不可勉强!!! 答:如果别人要问我为什么要重人文而轻天文?那我就会反问他:为什么中国两千多年来不以冬至节所在的子月(即
“天正”)作为岁首,而实际上是人们将冬至节的天文学意义抛到了一边!!!(冬至节具有很强的天文学意义) 现行夏历以寅月作为年首月份,它的科学性一直受人们欢迎。实践证明,接近立春的月份(古代称之为“人正”)虽
然在天文学意义上远远不如冬至,但它更适合我们中国人使用。所以我说,制定新的历法一定不要受到天文学意义的
约束,把天文学意义放在最轻的位置上是合情合理的。不对现行公历中的年首作重大调整(为了照顾东方国家将立春
作为天文年之岁首之历法习俗,方便日期对照,现只对年首作4天的调整,即以1月5日作为新公历中的年首),尊重历
史才是上策!!!”
从以上戴先生自述的指导思想,笔者看出,戴先生心目中的“年首的天文学意义”可能是片面的。戴先生说”冬
至节具有很强的天文学意义”,立春“虽然在天文学意义上远远不如冬至”,大概是指“冬至点是太阳在天球上的北
回归点”,而“立春在天球上却在不显眼的位置”。因此戴先生只承认接近立春的月份有科学性,却不说它有天文意
义。最多说“它在天文意义上远不如冬至。”它不过是“更适合中国人使用。”所以戴先生说:“制定新的历法一定
不要受到天文学意义的约束,把天文学意义放在最轻的位置上是合情合理的。”
戴先生只把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突出点看作有天文意义,却忽视了位置点的其它意义。对历法来说有意义的合理
分季并不在位置突显的冬至和夏至点,而是黄经45度、135度、225度、315度四点。因为这四点所分割的黄经分区,
相邻区有其赤纬特征。具有赤纬特征的分区才是合理的天文四季分区。四立节气的天文意义就在于此。就制定历法来
说,四立的天文意义远大于分至的意义。以四立八节为骨干的24节气的天文意义正在于此。所以24节气的科学性正在
于它的天文意义,而不是因为它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因为它长期指导中国农业生产的功绩。它正确划分天文四季的天
文意义,是世界性的。这是历法应以立春选作年首的根本原因。当然由于回归年与平均太阳历的非整倍性,历年不可
能是整数日,历季也不可能是整数日,年首日不可能定在任何年的精确立春日,而只应选择适当的近似立春日并固定
之。这是历法以天文为根据,但不应泥于天文的道理。这应作为制历的重要原则之一。
以四立为分界的中国传统四季分划是四季有可区别的赤纬特征的分划,因此是正确的天文四季分划。对此,笔者已有专文论述.西方天文学的以二分二至为分划的所谓天文四季,各“季”没有与季节形成有关的可区分的天文参数,因此是不合理的,应当给予否定(例如,春分到夏至与夏至到秋分,二区间的太阳赤纬范围都是北纬0度到约23度26分。太阳赤纬是与地球上任何地区季节形成有关的天文参数)。二分二至可以作黄道的一种四分区法,这样分有其天文学用处。但应与四立所作的分区相在名称上相区别。不应称为天文四季,且不能作为制历分季的依据。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制历首先应以天文为依据。特别是应世界统一的历法框架,或称世界标准历法框架,只应基于天文四季,而应排除一切民族、国家或地区的人文传统或风俗习惯的影响。这一点是笔者与戴先生正好完全相反的观点。所以产生这样的观点分歧,其原因就是对天文四季的观点和态度的分歧。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与戴先生作进一步深入讨论。
戴先生的适用于世界的新元历不强调年首的天文意义,只强调与中国平元历的日期一致,所以只把平元历的1月推
前一个月(30天)作1月,这样,公历的1月5日就成新元历的年首。平元历的1月~11月就成新元历的2月~12月。戴
先生说不必强调年首的天文意义,所以新元历年首为公历1月5日,就不必问有什么天文意义了。但实际这天差不多是
小寒节气。这是它的天文意义。西方人会问:为什么要以这一天作年首日呢?向他们用24节气来解释,他们是不会明
白,也不会接受的。好在,西方人根本就没有要求年首有天文意义的习惯和要求。但无缘无故把年首向后推迟四日,
讲不出充足的科学理由,他们能为了照顾中国的平元历而接收吗?这很成问题,也不公平合理。这样一来,究竟中国
的平元历是标准历呢?还是世界的新元历是标准历呢。是中国向世界接轨呢?还是世界向中国接轨呢?
按照戴先生的新元历框架方案,简要归纳如下: 年首 公历1月5日。 分月 1月小(30日);2月~11月小大相间;12月平年小,闰年大。 闰法 基本规则同现行公历,补充规则同平元历。
戴先生给世界各国关于休假日的建议设想,离世界各国目前的习惯差距很大,笔者感到难于从合理性来评断。
不管怎么说,笔者对戴先生对历法改革勤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
为了进一步同戴先生切磋,笔者提出几个根本观点问题,希望戴先生发表高见。
1,阳历历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阳历的年月日框架在历法整体中居何等地位?框架与历表在制历时需不需要区分? 3,阳历的年月日框架应依天文为依据,还是以人文为依据?人文要求在框架中体现合适吗? 4,由寒暖气象产生的四季概念能作为定大范围历法框架的依据吗?为什么? 5,天文四季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怎样定义天文四季才是全球性的,合理的,科学的? 6,年首在阳历历法中对历季与天文季吻合起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要求年首有天文四季意义? 7,历法的简明性原则在现代历法中应如何充分体现? 8,世界统一阳历历法的标准框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统一标准框架与各国历表的民族性或多样性有矛盾吗? 9,国际历法改革的观点当前没有统一,能作为我国不能历改的理由吗? 10,我国自己的历改方案当然应该以先制定世界统一标准框架为基础,此框架必需等待国籍会议的批准吗?
更正:平元历分月中,“12月恒大“应为"12月恒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