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华农历论坛 (http://bbs.nongli.net/index.asp) -- 历法知识 (http://bbs.nongli.net/list.asp?boardid=2) ---- 中气相距时间作为格里历修订方案的大小月序的依据 (http://bbs.nongli.net/dispbbs.asp?boardid=2&id=1943) |
-- 作者:周书先zh -- 发布时间:2005/7/6 22:18:00 -- [求助]请求大师帮我解释一下称骨歌,谢谢! [原创] (1)笔者的<永久历>从格里历1月和12月各挪1天到2月补齐成30天, (2)本表以格里历元旦为元旦,节气基本在每月5日,中气基本在每月20日。 (3)由于格里历平年2月仅28天,冬至附近的1月和12月各有31天,故3 月以后的节气从每月5日逐渐退至8日,中气从每月20日逐渐退至23日。 (4)关于永久历4个表里的格里历节气日期跟历书日期部分不符,有几个原 因,一是将格里历的12月和1月各挪1天到2月;二是闰年从2月改到6月; 三是冬至附近中气本来不足30天而补足了,此点跟独大月历是相同的;四是 夏至本有31天半,夏至附近几个中气平年按31天安排,闰年夏至为32天; 五是为了使各季度的平衡和节气长度得到兼顾,永久历4月1日的节气提前到 3月31日,10月1日的节气延后到10月2日;六是为了规律,采用近似 节气日.总之按节气的长度使大小月次序得到协调。 (5)本方案借鉴了曾一平教授的《连大月历》而制订的永久历从格里历1月 和12月各挪1天到2月补齐成30天.曾教授现在好象把《连大月历》冷落和放弃 了,只偏爱《独大月历》. (6)独大月历为了推行5日周期(候),把夏至前后5个节气共多出的5-6天 全安排到1个月里,好比珠穆朗玛峰,实为削足适履,先是安排在5月,后来改 在6月,反而不便安排夏至多1天,只好将32天改到其他中气去,几个节气 连续16天,就与天文观测数据相差甚大。 表1 十二中气相距时间 冬至2005年12月22日丑[29天12小时]; 大寒1月20日未[29天14小时] 雨水2月19日寅[29天22小时]; 春分3月21日丑[30天12小时] 谷雨4月20日未[30天22小时]; 小满5月21日午[31天8小时] 夏至6越1日戌[31天12小时]; 大暑7月23日辰[31天6小时] 处暑8月23日未[30天22小时]; 秋分9月23日午[30天10小时] 霜降10月23日亥[29天22小时]; 小雪11月22日戌~冬至12月22日辰[29天12小时] 夏至附近五个中气相距31天左右,冬至附近7个中气相距30天左右,为大小月排序提供了科学依据。 表2 永久历与格里历对照表 甲方案:以格里历元旦为永久历元旦(平年) 首行为永久历月份,首列为永久历日期,其余为格里历日期 日期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 1月1 3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月1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2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3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4 6 6 6 6 6 6 6 6 6 7 节气,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 立冬,大雪 6 6 5 7 7 7 7 7 7 7 7 7 8 7 7 6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7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8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9 10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0 11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1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2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3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4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5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6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7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8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19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中气,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 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 冬至 21 21 20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2 21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2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23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4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25 27 27 27 27 27 27 27 27 27 27 27 27 26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7 29 29 29 29 29 29 29 29 29 29 29 29 28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月1 31 5月1 31 7月1 31 31 10月1 31 12月1 31 31 / / 4月1 / 6月1 (#)8月1 .9月1 / 11月1 / / 注:(#)闰年6月有31日. |
-- 作者:周书先zh -- 发布时间:2005/7/8 22:57:00 -- 冯其庸教授: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 发布日期:2005-7-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要把我们的历史特点、文化特点、思想特点呈现给世界 ■传统文化的修养让人不肤浅、不浮躁,也更优雅 人物简介:冯其庸,著名红学家,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24年生。1954年任教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1975年至1986年主持脂本《红楼梦》的校注并创建红楼梦研究所,任所长。1986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教授。除红学研究外,对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剧史、艺术史都颇有研究。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30余种,计2900万字。 炎热的夏日,北京通州区,张家湾。不知是因为主人的淡雅、怡然,还是汉瓦、石刻、线装书流溢出的古韵,走入这座被冯其庸先生称作“瓜饭楼”的青翠小院,清凉与安适的氛围,仿佛有意带着访客洗去都市尘嚣,感受中国文脉一个安安静静的小小瞬间。 没有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根 记者: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将组建国内高校中的第一个国学院,首期国学班今年9月就要正式开班了。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冯其庸:我非常赞同。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事。国学是我们文化传统、思想传统、民族智慧的精华,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也是我们无形的强大的精神长城,没有她,我们站不起来。她也是我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原动力。没有了她,一个民族就没有根底,就没有了扎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 记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出现过短暂的一段国学研究的黄金期,像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创办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创办国学研究院。跟那个时候比,今天的国学教育对中国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意义? 冯其庸:二三十年代,是民族危亡、积贫积弱。现在我们处在一个走向强大的开端。我们已经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程了,中华民族越来越强大。现实问题是,我们要走向强大,不能不改革开放,就排除不了外面一些消极的东西也会进来。重振国学,就是一个好的办法。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然更应该振兴中国的民族文化,把我们的历史特点、文化特点、思想特点呈现给世界。振兴“国学”,现在我们有了强大的后盾,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与二三十年代振兴国学不同的地方。 让年轻人精神上得到滋养 记者:现在不少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能考出托福高分,却背不出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他们追求网络等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趣浓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普遍不高。怎样才能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冯其庸:这不能怪孩子,也不能怪改革开放。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西洋的东西接触的少,传统的东西接触的多。现在年轻人接触的面很广,有些东西挡是挡不住的,因为年轻人觉得新鲜嘛!建议教育部门、宣传部门、文化娱乐业多宣传传统的东西,让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年轻人在精神上得到滋养,让他们有自信心、自豪感。 记者:现在古代诗文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年龄大的人出于怀旧,有的也喜欢读读古代经典。可是,最具活力的中青年人则没有多少人读,因为他们面临生存的压力,读书问的是有用无用,讲究“投入/产出”,您怎么看国学在现实中的困境? 冯其庸: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实,但不是全部的现实。只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我相信这种困境会逐步改变。我接触的一些中青年,其中有不少是喜欢传统文化的,他们在默默地学习,很用功但不张扬,还有一批学中国传统画的中青年画家很有成就。所以我感到并不是传统的东西没有出路了。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外来的东西。关键是要懂得好与坏,然后再学习、引进。要排除外来文化中不好的东西。 记者:现在不少专业人士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认为他们不在这个“圈子”内,没必要懂这么多。您认为,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是否应该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文化修养? 冯其庸:那当然!作为中国人,应该有一种基本的文化因素在里边。不管你是在哪个领域工作或者生活,传统文化都会给你更多的联想和启示。这种修养让人不肤浅、不浮躁,也会更优雅。 传统文化给我们更多思想的空间 记者: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局限性和负面的东西,有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是否给人一种错觉,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生活日益格格不入? 冯其庸:首先对待传统文化要区别精华和糟粕,更要正确地理解,不能误解。要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灵活运用,而不是生搬硬搬。有些东西确实属于糟粕,应当摈弃。我们应多考虑怎样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就首先应该理解她,真正懂得她,才能很好地利用她。有些东西不能只看一时、一地。曾经有人认为汉字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要改汉字为拉丁字母。现在怎么样?在电脑上输入汉字,比字母更快! 记者:今天,人们追求成功、渴望成才的愿望似乎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烈。而传统的东西教给人们更多的是诉诸于内的“道理”、“规矩”,好像与今天张扬个性、提倡创新的现实矛盾了。学习了太多传统文化,会容易放不开手脚吗? 冯其庸:青年人追求事业的成功和创新,这都是向上的动力,是好事。但成功和创新,都要有坚实的基础,都要靠艰苦的努力,而不是空想,更不是赌博。不能希望一朝发运。今天,国家渐渐强大起来,文化也应该强盛。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被世界认可,这是非常好的转型时期。要鼓足信心,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确有许多精华,能给我们更多思想的空间,能启发我们的智慧。 记者:有人说,西方的商业文化几乎全面覆盖了我们的话语,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取向。您认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新一轮的“国学”热潮?在追求成功、卓越的道路上,传统文化会给我们增加哪些营养? 冯其庸: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西方覆盖得了吗?那(指西方文化覆盖了我们的话语的说法)是个肤浅的想法。历史就是这样,每个阶段会有每个阶段的一些特点,看问题不能光看表面,有的浮在面上,有的沉在底下。浮在面上的不一定就是真实,不一定能长久。 新一轮“国学”热,就要让大家多吸收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正面的东西。“学然后知不足”,只有认真地学习后,才能懂得传统文化深刻的内涵,才能懂得她的好处。 “腹有诗书气自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会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给我们一种自信、自立、自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