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雪之滴
-- 发布时间:2016/11/3 16:59:00
-- 网购也要打怪升级 见招拆招应对双十一“剁手节”促销陷阱
“双十一”已经进入倒计时,各路“剁手党”们早已磨刀霍霍,群而起之,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每个人的淘宝客户端里都停着一辆几近溢出的购物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9.jpg
这个诞生于2009年11月11日的网购狂欢节由马云“发明”,至今,已经步入第八个年头,在这八年的“抗战”中,阿里交易额屡屡被刷新,在疯狂的红利诱惑下,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跻身这个促销遍布、红包乱飞的全民购物趴。
双十一晚会、直播购物、VR购物Buy+;琳琅满目的购物优惠券,花样百出的营销活动,在不见硝烟的电商大战中,人们的购物欲望在低价促销的裹挟下迅速引燃。
据华质检测了解,2015年的“双十一”,阿里共计创下912.17亿元交易额,全网全天总成交额达到1229.37亿元,从发展态势来看,日益临近的2016年“双十一”将毫无悬念地突破这个数字。而在这个不断突破记录的数字背后,是亿万网民“买买买”的“洪荒之力”。
商家优惠繁多,噱头也着实不少。随着电商营销方式的年年创新,花招百出的虚假促销也成为消费者的痛点。近年来,在双十一的集体狂欢中,一些商家以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等打擦边球的方式欺骗消费者,部分商家的优惠价甚至高于原价。这些不和谐音符的存在,表面上是给消费者节省了开销,实际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而,消费者在购物时一定要多加留意,不要掉入部分网店“虚构原价”、“假打折”的促销陷阱当中。
1、旧款新卖 以次充好
在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2014年电商平台“双十一”促销商品的抽检结果显示,在207批次的样品中,5个电商平台上的15个批次样品属假冒商品或高度疑似假冒商品;质检总局抽查的502个批次七类产品中有近三成不合格。服装类61个批次不合格产品中,有43批次“成分含量不实”。
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商家将积压已久的货物或者残次品、假冒商品拿出来为“双十一”备货,在网络上对图片进行高大上的“粉饰”后,便营造出高质量产品、低价格促销的假象,给消费者以物美价廉的错觉,而质量上的缺陷成为网购最大的“陷阱”。
因而,每年“双十一”之后便成为网购用户投诉的高峰期,而假货是投诉重点之一。
2、先涨后降假促销
在“双十一”之前将售价进行上调,然后再通过折扣、返券等活动利诱消费者购买,这是目前电商促销最常使用的手法。
根据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5年“双十一”综合信用评价报告》显示,在750万件促销商品中,有52.99%出现了事先提价、当天降价的情况,少部分商品甚至提价200%以上。商品明降实涨,让网购狂欢变了味道。
3、虚假“原价”折扣假象
为了利益最大化,这场促销大战中还存在着以商品“专柜价”或“厂家建议价”为基准价所进行的大幅打折行为。在折扣的“肆虐”下,消费者极易被这些数字所蒙蔽。例如,某运动鞋折扣专场促销活动标榜着“五折起”,实际折扣却只有九折左右;
4、秒杀形式不靠谱
秒杀也是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凭借秒杀,一则可以造成商品销售火热的假象,吸引更多消费者前往选购;二来可以借此带动商品的整体销量和“好评”率。而实际上,秒杀多为商家通过后台自己操作,或者由一些黄牛通过秒杀软件“秒”走,消费者根本享受不到这些实惠的商品。
除了以上网购猫腻之外,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还要注意防范假客服、付款骗局、钓鱼网站等等,购买成功后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拥堵的物流。
在这场购物狂欢中,消费者是在争取实惠的商品,也是在部分商家虚假促销的套路上打怪升级,经得住万千考验,才能练就选购商品的火眼金睛。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升级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相信商品的性价比、消费体验都会随着平台的重视而逐步提升。但华质检测还是要提醒您,在购买过程中要擦亮双眼,仔细辨别。购买商品前应充分考虑自身实际需求,在价格上货比三家,避免冲动消费;选购商品时要充分了解商家信息和商品信息,多方核实和比对;购买商品后,务必索取和保留相关交易凭证;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及时主动维权。
在华质检测公众平台,我们将持续为消费者提供各类产品的参考信息,提供选购参考;不定期发布家电相关产品的抽检结果,实时更新质量信息;同时,解读行业发展趋势,做好产品质量监督,在提高行业质量水准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为洁净的消费空间。
11月11日凌晨,第八个“双十一”将正式开锣,这场狂欢将带给消费者怎样的消费体验,我们拭目以待。
微信关注号:huazhi_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