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华农历论坛 (http://bbs.nongli.net/index.asp) -- 灌水乐园 (http://bbs.nongli.net/list.asp?boardid=19) ---- 乙肝有个 “小二阳”(二) (http://bbs.nongli.net/dispbbs.asp?boardid=19&id=17583) |
-- 作者:lisajoee -- 发布时间:2009/3/28 14:21:00 -- 乙肝有个 “小二阳”(二) 核苷类药直接作用于乙肝病毒DNA的P基因区(HBV DNA长链中的一段)中的几个核苷酸,把病毒复制的进程中断了,所以通过核苷类药物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等药物可以很短时间内就实现HBV DNA转阴,这也是核苷类药物的特点之一。通过病毒抑制,肝细胞炎症也能很快消退。从“大三阳”转为稳定的“小三阳”或“小二阳”一般需要至少两年。抗病毒药物无法直接将乙肝病毒置于死地,而乙肝病毒的消亡一般也是伴随着肝细胞的死亡而死亡的,所以很多患者都急于求成要根治乙肝,所以这里希望正在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正确认知乙肝这个疾病。 尽快实现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是乙肝治疗的趋势,无论是干扰素还是核苷类药物领域都有相关的研究在进行中。通过替比夫定上市后两年多的临床观察,目前核苷类药物中替比夫定是唯一具有较明显的e抗原转换的药物,其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可以和干扰素相媲美,并且与干扰素等注射类抗病毒药物相比,其较少、较轻微的不良反应是其备受广大患者青睐的主要原因。 目前乙肝治疗的终点已经明确,在如何达到治疗终点上,广大乙肝患者的关注点已经从药物疗效逐渐放射到疗程、不良反应、安全性、价格等多个方面。 乙肝的难治性和抗病毒治疗持久性决定了乙肝抗病毒治疗要求有良好的安全性,所以不良反应的检测成为了各个国家药品监督系统的工作重点,而自从替比夫定等核苷类药物上市以来,整个核苷类药物的表现都显著优于干扰素类的乙肝抗病毒药物。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是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而阻断乙肝病毒复制链的延长,不是直接让乙肝病毒死亡与药物的作用之下,所以长期应用过程中都会出现些不良反应,这是所有疾病都需要面对的客观问题。 抗病毒治疗实现“大”转“小”,肝细胞炎症减轻,病毒复制水平低于检测线(PCR方法)是目前乙肝治疗的三个目标。而“大三阳”患者应用核苷类药物经过多久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实现“小三阳”或“小二阳”并没有确定的转换时间,所以整个治疗疗程还是一个相对的未知数。 应用干扰素制剂进行抗病毒治疗,具有疗程相对明确,激发免疫调节,停药后有一定的持续治疗作用等优点,使得其深受乙肝患者的追捧,而高昂的治疗费用及繁多、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使其在乙肝治疗领域被冠以“富贵治疗”的称谓。 综上,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特点是“终点明确,疗程长”;应用干扰素类药物进行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特点是“疗程固定,终点未知”。 |